“首相閣下,我們不能容忍德國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一個被他們所操縱的傀儡國!”第一海軍大臣丘吉爾完全不認同德國承認的哥特王國
在他看來,一旦這個傀儡國真的被柏林扶植起來,那麼一直被困在北海裏的德國艦隊就將成功跳出帝國的包圍圈,獲得麵對大西洋的葡萄牙良港,從而在戰時能夠時刻威脅己方的海上運輸線的安全。
現在德國人與葡萄牙獨栽者安東尼奧·卡爾莫納達成一致,用派錢的辦法就將其和幾百萬隨從打發到非洲南部的安哥拉,這無疑就是在給那位小總理的仆從騰地方,然後掛著主權國家的名號,暗自發展本被戰勝國所限製的軍力。
所以丘吉爾建議加大援助西班牙的力度,借正火大的“鬥牛士”之手,一舉鏟除在葡萄牙立足未穩的德國爪牙。
“勳爵閣下,我國現在正處於經濟蕭條時期,有300萬人失業,連正常的財政支出都難以為繼,更不要說幫助西班牙人了。”財政大臣內維爾·張伯倫在旁插話
他不反對給西班牙人一定量的實質上的幫助,但要注意尺度,馬德裏的大員們願意向帝國訂購軍火,那麼他也會全力讚成,絕對不會支持禁售。
可要是白白往外掏錢,卻得不到什麼像樣的回報,那這所謂的援助就另當別論了。
“溫斯頓,你說說的援助具體是指什麼呢?規模如何?目標是什麼?對方的反應又會是怎樣?能否維護我國的權益?”帝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丟出了一係列的問題等待海軍大臣來作答
剛剛在與德國的海空戰中吃了大虧的西班牙人正在整軍備戰,磨刀霍霍,打算在萬事俱備之時進攻葡萄牙,挽回之前的損失,這是毫無疑問的。
德國用大筆現金在葡萄牙建了個前哨站,那個新成立的哥特王國隻不過是個掩人耳目的幌子,真實的作用誰都心知肚明。
可英國還不想直接派兵參與伊比利亞半島的戰事,讓帝國士兵為西班牙人打仗,付出遠遠大於收獲。
打敗葡萄牙連帶那個哥特王國並沒太大難度,但由此而來的軍費撥款要向誰去報銷?
海軍造艦計劃已經消耗了巨額預算,這個時候再開辟陸地戰場,等於是給入不敷出的財政雪上加霜。
不光拉姆齊·麥克唐納不同意派兵幹預,內閣中的其他大臣也不認同這種粗曝且沒有明顯好處的行事方法。
“首相閣下,諸位先生們,我不會建議陸軍與西班牙人協同作戰。對馬德裏的援助將隻局限在軍火出口、人員培訓、維護保養、少量貸款等幾個方麵,既要讓對方感覺到我們在堅定地支持他們,又不會讓我們損失太多利益。重要的是,要借此機會表明我們的態度,讓德國人知道我們的底線是不可觸碰的!”丘吉爾也明白要適可而止,慷慨地幫助西班牙人,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讓自己掉進一個大坑裏。
“那麼,勳爵閣下,你打算如何限製德國人呢?”
張伯倫和其他大臣都關心對德措施
現在帝國糟糕的財政狀況,丘吉爾也非常清楚,英國不可能像德國一樣,用錢砸暈對方。
“諸位還記得兩百多年前頒布的《航海條例》麼?當時我們正在與荷蘭競爭海上貿易權益,得益於此條例,我們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現在,我們也可以將該條例修改一下,施加在德國身上!”丘吉爾的計劃很簡單
首先要打擊德國經濟,隻要德國逐漸轉好的經濟一垮,那麼柏林製定的一切都將付之東流。
具體措施是提高從德國進口商品關稅100-200%,原因是德國海軍航空兵入侵西班牙領空,英國必須站出來伸張正義,對德國實施經濟製裁!
丘吉爾看過商店裏正在銷售從德國進口的商品,不但價格不高,種類繁多,而且包裝精美,引人注目,隻要兜裏有錢的英國人,都會忍不住掏錢購買。
根據進出口專家估算,僅在今年,英國就需要花費兩億英鎊從德國進口需要的工業品。
三年內,這個數額將攀升到十億英鎊,英國會從兩國貿易的順差方變為逆差方。
英德都是工業國,而德國在快速提升工廠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之後,將淩駕於英國之上。
與德國商品比起來,英國商品不但外形簡陋,而且款式落後,遠不如德國貨受歡迎。
長此以往,極具競爭力的德國商品必定占據大量市場份額,在英國本土與海外屬地市場都會被其攻陷。
英國政府絕對不能放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必須扶持本土企業,加快仿製競品的速度。
像食品飲料、服裝鞋帽、日化用品、文教用品、電影雜誌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東西都應該盡快拉近與德國產品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