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
彈一曲九歌,道一句清明,我在汨羅江上下求索;看一眼山河,吃一餐胡肉,我在黃龍府笑談渴飲;抒一筆正氣,歎一聲惶恐,我在零丁洋留取丹心。人,要有氣節,要持正義,不屈權暴。
氣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就好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氣節的源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氣節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卻是壯遊時”,是氣節的升華。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樣。
回首千年,第一詩人自沉於湘水濱中,告訴後世何謂高貴,何謂氣節。他,屈原,為不與達官貴族同流合汙,毅然決然選擇自沉羅淵。可以說他很傻,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傻,成就了他那“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氣節,讓大地凝聚出了中華之魂;也正是因為他的傻,他那顆高潔的心,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傳承;同樣也是因為他的傻,他泯滅了自己,卻造就了整個神州大地,為中華文化添上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他,嶽飛,一代忠良,在中華大地上,要論氣節,不能少了他的影子。他,精忠報國,敵對金軍,怒發衝冠,壯懷激烈。手拿長槍,馳騁疆場,踏破賀蘭山缺。抬望眼,仰天長嘯,“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一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道出他的氣節,道出他的信念,更道出他的誌氣。他雖被“莫須有”埋葬,卻成就了一個大宋王朝,更成就了中華整個民族。
正氣一歌,就算是山河破碎,赤子之心仍就不改,這恰好在中國曆史留下了輝煌一筆。他,文天祥,麵對元軍的多次勸降,他卻是無動於衷。這是他的氣節,是他的一片赤誠。也正是因為他的一片赤誠,他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那顆赤膽忠心,更為後世所傳,為後世所讚。
氣節,是蘇武手持犛節,放逐北海,仍不屈的心;氣節,是玄奘不為艱難,不為險阻,誓要取回“真經”的信念;氣節,更是範仲淹先天下憂,後天下樂,憂國憂民,心係天下的誌氣……他們在中國曆史上揮下一筆,讓中國文化更加博大,更加精深。
持一顆正義之心,傲立於天地之間。靠的是什麼?是氣節,是信念,是誌氣,是節操。這些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和傳承,早已轉化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複強、衰而複興,更化為了中華民族靈魂和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