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人創造了印度數字後,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這種數字傳到了阿拉伯地區,成為了阿拉伯數字。可見,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它們後來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的原因。
數字是怎麼來的
根據資料記載,數字的發展經曆了很長的時間。最古老的計數數目大概至多到“3”,為了要設想“4”這個數字,就必須把2和2加起來,5是2加2加1。較晚才出現用手的五指表示“5”這個數字和用雙手的十指表示“10”這個數字,這個原則實際上也是我們計數的基礎。
開啟曆史的《算盤書》
13世紀時,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寫出了《算盤書》,在這本書裏,他對印度數字作了詳細的介紹。後來,這種數字從阿拉伯地區傳到了歐洲,歐洲人隻知道這些數字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入的,所以便把這些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以後,這些數字又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國。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由於我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籌碼”,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才開始慢慢使用,至今才有100多年的曆史。阿拉伯數字現在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印度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已經比較先進,並采用了十進位製的計算法。到吠陀時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經意識到數碼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並創造了一些簡單的、不完全的數字。後又經過發展變化,大約500年前才變成現在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當時數字的形體和現在的不同,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有些數字才和現在的相似。起初隻有9個數字,並沒有“0”。到了笈多時代(公元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表示方式是一個黑點“●”,後來才漸漸變成“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的傳播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裏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七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人如饑似渴地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公元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裏發曼蘇爾(公元757-775年),曼蘇爾令人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並在天文表中運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28個字母。9世紀初,花拉子密發表《印度計數算法》,闡述了印度數字及應用方法。
被“遺忘”的印度數字
隨後,印度數字取代了冗長笨拙的羅馬數字。
公元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發行的《計算之書》,標誌著歐洲使用印度數字的開始。該書共15章,開章說:“印度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及阿拉伯人稱作siff(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14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使其逐漸為歐洲人所采用。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人傳來的印度數字,但忘卻了其創始者,而稱之為阿拉伯數字。看似普通的阿拉伯數字,原來蘊藏著這麼多的曆史,凝結著人類祖先的智慧。
羅馬數字——古文明的進步
舉例來說,“I”(羅馬數字1,英文中“我”的第一人稱,拉丁字母i)的現代文化含義就是,“每個自我都是一”,與中國人說“天人合一”多少有點相似,這樣的意思表示是順暢的,能為我們所理解。
什麼是羅馬數字
羅馬數字是一種應用較少的數量表示方式。它的產生晚於中國甲骨文中的數碼,更晚於埃及人的十進位數字。但是,它的產生標誌著一種古代文明的進步。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隻手。這種習慣人類一直沿用到今天。人們在交談中,往往就是運用這樣的手勢來表示數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