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有一個數字妖精隱藏了原形,它是一個多位數,但我們不知道它是誰。為了便於說明,我們不妨假定它是一個四位數。現在,用來乘以6667,不用完全透露出它的結果——當然了,要是知道了乘積,拿它來除以6667不就知道是多少了嗎?我們不用知道這個數和6667相乘的積,隻需要知道它的四位尾巴就行了,然後就可以告訴你這個數是多少。
這個也未免太神奇了吧?有點像算命呢。一點也不假,隻需要這4位尾巴,我們就可以讓它現出原形,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隨便用一個數字來加以說明,例如乘積的尾巴是5632,在得知此數後,隻要把它乘以3,再截取後4位,即可以知道,原數必然是6896。
誕生在印度的“0”
在人類古代文明進程中,數字“0”的發明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了“0”,不僅使計位數字的表達簡潔明了,使得數學運算簡便易行,而且從“0”的概念出發,發展出逼近零的無窮小數從而產生導數,進而產生微分和積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0”是數字中最重要和最具有意義的數。沒有“0”,便沒有現代數學,也就沒有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的現代科學。
最有意義的“0”
數字“0”是印度人發明的。有意思的是,與印度有過同樣輝煌燦爛曆史的其他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古埃及、古代中國,以至於古代瑪雅文化都與“0”失之交臂。這是曆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人的計數方法。
各種各樣的計數法
中國古代在記數中是沒有“0”的。中國文化很早就產生了“空位”的概念,例如八卦中用“—”和空位表示“有”和“無”,即1和0,用以計數1到64。在這一表示中,沒有“0”的符號,也沒有運算的關係。之後,古代中國人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數法”,對此《孫子算經》中編有押韻的順口溜:“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縱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前兩句說明數位在計數中的重要意義,後四句則指明了擺放算籌時的一般規則:個位數用縱式,十位數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萬位用縱式,依此類推,交替使用縱橫兩式。遇到空位,算籌記法的解決方式是不放算籌,成為空檔。
“0”的發展
在印度人發明“0”又過了600多年後,到了11世紀,經阿拉伯商人作中轉,變成了“阿拉伯數字”,才遷移到了西方。
“0”的孕育時間是如此漫長,被人們接受又是如此費盡周折。顯然,“0”這一符號孕育著人類思想的巨大變革,是人類文化的一次認識飛躍。它必然與當時的印度文化緊密關聯,是印度文化的結晶。
到了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數學書籍叫《計算之書》,書中廣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進的印度數字,它標誌著新數字在歐洲使用的開始。這本書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開頭就寫道:“印度的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0’的記號,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0”是從“位值製”計數中產生出來的,是用來代替空位的符號。不過,印度人發明的符號“0”要晚於其他的九個數字符號,而且這一晚就是500多年!
古代印度人不僅發明了零,而且賦予了“無”存在的意義;與此同時,印度教對“有”添加了“虛無”色彩,比如重來世而輕今生,相信因果輪回,將現世賦以虛值。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覺到,零的發明似乎注定在古代的印度文明而不是其他古代人類文明之中。
“0”與印度文化
英國自然史學家李約瑟博士推測到,印度文化中的“虛空”概念是產生“0”的思想基礎。印度人發明的“0”,並不完全等同於作為數字間的空位,而是作為在正數和負數之間的真實存在。“0”不是沒有,而是真真切切的“有”——虛空!這真讓人費解,的確,理解真實存在的“沒有”要比理解填補空位的符號困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