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戰鬥英雄——戰列艦(1)(2 / 3)

1961年10月2日,“北卡羅來納”號被拖至北卡羅來納州費爾角河,正式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供人參觀。目前,它是世界上修複後裝飾得最好的展艦之一。每年都有大約25萬國內外遊客登艦參觀。艦上陳列著大量有關它的視聽資料,默默地說著它昔日的戰績和風姿。

“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幾度出戰的“巨人戰艦”

1938年美國海軍提出了新型高速戰列艦——“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美國海軍對之前建造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性能並不滿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製了作戰能力的提高。

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標準,“依阿華”級船體最大寬度被限製為33米,重新設計艦體,采用了加大艦體長度和吃水的設計措施,艦體的長寬比達到7.9,雖然細長的艦體有利於提高航速,卻影響了適航性。“依阿華”號在進行高速試航時,曾發現船尾有振動現象,經過水池試驗後,將螺旋槳改進,以此消除了振動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後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主要參加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為航空母艦護航和支援兩棲作戰。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提供了防空火力。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裏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等。

萊特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到26日。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卻戰敗。這場戰爭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他們不再是太平洋戰爭中的戰略力量。

萊特灣海戰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占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有海軍曆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曆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日本第一次有組織地使用“神風特攻隊”。

神風特攻隊

神風特攻隊是全部由十六七歲青少年組成的自殺性質的敢死隊。當時,麵對盟軍的最後進攻,一批又一批稚氣未脫的日本青少年,在空戰中高呼“效忠天皇”的口號,駕駛飛機衝向對方與之同歸於盡。

馬裏亞納海戰

馬裏亞納海戰也被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日本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在馬裏亞納群島附近展開的一次海戰。這是曆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由於戰鬥中日軍飛機被美軍戰鬥機輕易擊落,被美國人戲稱為“馬裏亞納射火雞大賽”。

二戰剛結束不久,朝鮮戰爭又爆發了。1951年“依阿華”級艦再次服役。戰後,於1958年編入預備役,又一次全部封存。

“海上霸主”終有老時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決定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依阿華”級戰列艦共有4艘,從1981年10月到1989年2月全部改裝完畢,共花費了7年半的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4億美元。此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電子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

這次現代化的改裝盡管給“依阿華”級戰列艦的前途帶來了一絲曙光,但重新複出的戰列艦,即便有再多的勝利輝煌也難免出現“老化”的現象。1992年3月31日這個一度逞威於海上的“霸主”終於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密蘇裏”號戰列艦

“密蘇裏”號戰列艦為美國海軍“依阿華”級戰列艦中的第三艘。該艦以杜魯門總統家鄉的州名命名,在1944年6月11日下水服役,1945年1月“密蘇裏”號作為第3艦隊旗艦,正式加入美國太平洋艦隊,1945年2~7月先後參加硫磺島戰役、衝繩島戰役和對日本本土的攻擊作戰。

多次作戰,凱旋之後贏輝煌

“密蘇裏”號的最後一次現代化改裝完成於1986年,次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美國海軍現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密蘇裏”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迅速駛向海灣。“沙漠風暴”戰鬥打響後,“密蘇裏”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及潛艇最先向伊拉克目標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1991年2月4日淩晨,“密蘇裏”號戰列艦在裝備高級水雷避碰聲納的美艦“柯茨”號護航下,通過水雷區,到達指定攻擊陣位,用9門406毫米大炮將伊軍的指揮中樞、彈藥庫、炮陣地、導彈陣地、雷達站等予以破壞,給多國地麵進攻部隊以強有力的火力支援。這些艦炮在艦上“先鋒”無人駕駛飛行器的引導下百發百中。1992年3月31日,在熱烈的禮炮聲和號角聲中,“密蘇裏”號緩緩地駛回到美國洛杉磯港碼頭,結束了它那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