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空一號是一架大型噴氣式無線電遙控高亞音速飛機,可供導彈打靶或防空部隊訓練。長空一號經過適當改裝可執行大氣汙染監控、地形與礦區勘察等任務。該機采用典型高亞音速布局,機身細長流線,機翼平直,展弦比大。水平尾翼呈矩形,安裝在垂直尾翼中部。機身前、後段為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發動機及其進氣道裝在機身下部的吊艙內。
最有特色的一隻“眼”
長空一號的起飛非常有特色,采用一架可回收的發射車進行助推起飛。飛機固定在發射車的三條短滑軌上,發動機艙底部有一推力銷,用於固定。起飛時飛機發動機啟動,帶動發射車開始滑跑。當滑跑速度達到275千米/時,飛機已經得到足夠的升力,可以升空。這時,推力銷在發射車上的冷氣作動筒作用下拔開,飛機脫離發射車,開始爬高。發射車因無動力而減速,隨後地麵人員發出無線電指令,拋出製動傘,並控製刹車使發射車停住。
長空一號的降落和世界其他無人機相比略顯笨拙,實際上是一種硬著陸。當其在無線電指令指引下進入預定著陸場地時,在500米高度自動拉起,然後進入無動力下滑。接地時保持較大的攻角,尾部首先著地,靠發動機吊艙和尾噴口吸收部分撞擊能量,實現主體部分回收。機體經修複後即可再次使用。這種不完全的重複使用,在使用費用、維護難度上有負麵作用。
改進型號更加優秀
長空一號作為靶機使用時,能往返進入射擊區域2~3次,以便進行多次訓練。因長空一號本身體積很小,為在視覺上模擬體積較大的敵機,機上一般裝有曳光管或拉煙管。機上還裝有紅外增強翼尖吊艙、被動式雷達回波角反射器,機尾帶紅外曳光彈4枚,以增強紅外和雷達特征。靶機如未被擊落,可遙控其著陸回收。
至1988年,長空一號的改進型號包括長空一號A取樣機,用於核武器試驗的取樣工作。該機主要的改進是增加了外掛吊艙,從而能夠容納更多的設備儀器。1977年長空一號開始參加執行原子彈空爆取樣任務,並很快完全取代有人機取樣。該項目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實際上,長空一號就是仿製拉-17的產品,從開始仿製到總體設計成功用了3個月。曾由中航二集團的常州飛機製造廠負責生產。在南航,該機型於1976年年底設計定型,總設計師為該校的郭榮偉。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該所開始了無人機的研製。長空一號研製成功後,在我國空空武器等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空一號高速無人機由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站在1965~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負責人是被譽為“中國無人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長空係列有多種機型,主要型別有CK-1基本型,中高空靶機;CK-1A取樣機,用於核武器試驗的取樣工作;CK-1B低空靶機,供低空防空武器係統鑒定用;CK-1C高機動型,具有高機動盤旋能力,供空對空導彈和殲擊機鑒定試驗用;CK-1E為超低空型。
“雲海蒼鷺”——新型無人機
“埃坦”無人機是在“蒼鷺”中空長航時無人機基礎上發展而來,前後曆時近10年時間。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色列空軍根據使用經驗和作戰需求,希望發展一種具有更大載荷能力、更高飛行高度和更長續航時間的無人機。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馬特拉分部決定以“蒼鷺”無人機為基礎,通過增大尺寸、換裝渦槳發動機,增加其飛行高度,提高生存能力,並將其命名為“蒼鷺”TP。
最年輕的偵察機
21世紀初,以色列空軍將“蒼鷺”TP無人機列為一項重要裝備發展項目,並秘密啟動了一項“埃坦”計劃,旨在打造一種性能更加優異、用途更加廣泛的作戰平台。2006年7月15日,“埃坦”原型機實現首飛。在秘密試飛了一年多後,以色列空軍於2007年10月8日在泰勒諾夫基地首次對外展示“埃坦”原型機。此後兩年中,該機累計飛行了200多小時,其中包括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間在進攻加沙的軍事行動中的飛行時間。
“埃坦”機身長14米,翼展達到26米,這與波音737客機相當,是以空軍最大的無人機。憑借著巨大的翼展和4650千克的起飛重量,“埃坦”的續航時間可以超過30小時,在配備衛星通信設備後,作戰半徑超過1000千米。它的飛行控製係統可以實現自主起飛和著陸,並且能夠在城市上空安全飛行。因此,地麵操作員可以更多地集中於執行任務,無須操縱無人機的飛行。
“埃坦”無人機與現役“蒼鷺”無人機相比,總體布局基本相似。它采用了大展弦比的上單翼布局,機翼采用了全翼展開縫襟翼。雙尾撐上裝有略微內傾的垂直尾翼,之間通過水平尾翼相連接,垂尾上裝有方向舵。此外,它還采用了全複合材料機身和可收放的起落架。
目前,以空軍不願透露“埃坦”配置的具體任務載荷,但公開表示該機在最大燃油容量情況下,可以攜帶有效載荷1000千克。此前,IAI公司曾經展示了“埃坦”所攜帶的多傳感器設備,包括晝夜光電載荷、電子和通信情報、海上巡邏與合成孔徑雷達、電子戰係統,表明可以根據作戰任務的需要配備多種任務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