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千峰競秀看石林(2 / 2)

但見這裏的石頭和確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每天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人前來駐足觀賞;它是一首優美的詩,古往今來有無數騷人墨客把它詠歎吟哦;它又是有靈性和生命的;有雙馬渡食、孔雀梳翅、鳳凰靈儀、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觀音石、將軍石、士兵俑、詩人行吟、母子偕遊、阿詩瑪等無數象生石,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酷似植物,如雨後春筍、蘑菇、玉管花等。有一處“鍾石”,能敲出許多種不同的音調。整個李子營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藝術寶庫,任憑遊客去觀察,去發現,去自由馳騁地想象。景區內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宮仙境,遊者莫不流連忘返,讚不絕口。景區內建有獅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

一路上,綠意蔥籠,草色青翠,讓人產生一種“訪幽探蹤”的好奇心。於是沿著“林”間小路蜿蜒向東,仰見兩峰同擎一巨石,似有欲墜未墜、千鈞一發之感,行人須從危石下經過,不由得快步衝過。惴惴不安地回首相望,那危石竟絲紋未動,不由對“持重無言”的“南天砥柱”平添敬意。導遊解說,此石有靈性,專壓“壞人”。塵世間,孰好孰壞,又有誰能說得清?進至“且住為佳”處,有崖洞如廳似屋,下設石桌、石凳,欄外有水一泓,可以小憩納涼,順手揀一小石扣桌,這石桌會鏗然作響,不異古樸的鍾聲。這石壁上,有摩岩《石林歌》一首:

何處飛來怪石叢,盤根竇竅鬱玲瓏。

森森棱棱鐵騎列,千門萬戶曲澗通。

崖窟層層鎖玉關,羊腸鳥道苦難攀。

恍疑紫雲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間。

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玕奚足數。

中有一線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

這詩中所說的“一線清泉”,在距石室不遠處彙為狹長的劍峰池。四周石峰高聳,層層疊疊,密如刀叢;池中一峰突起,如利劍刺天;池色澄碧,如翡翠鑲嵌山間。池周遊廊迂回,石橋橫跨。俯視劍池,天光雲影,群峰秀色,盡納湖底。或直或橫,閃光連連,俠女俠客在腦海裏重視,一柄斷刃被誰撿起?世間事也不過是“千年佇立,往事如煙,萬物也不過一杯黃土。”

由池邊小道攀援而上,提心吊膽,曆艱履險登峻崖,手足並用,小心翼翼過天橋,可達蓮花峰頂。這蓮花峰,雄踞劍池之濱,高出水麵三十餘米,峰頂巨石橫臥,石片上翹,簇成一朵盛開的蓮花。“青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素潔優雅的石蓮花,終年不敗,其生命力遠非水中芙蓉可比。登上蓮花峰項,環顧四周,溝壑縱橫,如無底深淵;群峰攢列,遊人如坐刀山劍叢之上。往下一看,不免心驚肉跳,待扶壁下得峰來,心雖有餘悸,但勝利的歡樂長溢心頭。正如今人有詩所寫:“攀登直欲奪天工,一頂淩雲挈眾蜂;不是猱升揮汗水,何來雙手撫晴空。”

一座石林就是一篇厚重的曆史,欲說還休,每一個故事說起來讓人身臨其境。由於時間比較匆促,導遊聲聲催著走快點。移步換景,手上的相機連連按下,隻怕一眨眼間,石林就會攸忽不見。但見“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石橋自橫,水聲潺潺,青苔暗生,榕樹盤纏”。“山中隻一日,人間已千年”。如此美景,遊人如雲,但同樣都是感歎聲聲,心動神馳,留連忘返。

最吸引遊客的應該是小石林的“阿詩瑪”。小石林緊靠石林賓館西側,與大石林緊密相連而又自成格局。這裏林木青蔥,地勢平坦,間有桃、李、梅、杏、山茶,豔麗的花朵不時從崖間探出頭來。幾塊草坪四周點綴著奇峰怪石,有的若天設屏障,壁立一方,有的若牛蹲獸伏,在林問靜臥;有的若香菌叢生,萬年不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圓形的碧池之旁,有一座石峰,頂端呈淡紅,宛若一位身材苗條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少女。這勤勞美麗、風韻天然的少女造型,贏得了人們的喜愛,當地人民親切地將她稱為“阿詩瑪”。它喚起了人們對撒、尼民族民間敘事長詩女主角阿詩瑪的懷念與遐想。那個背著孩子,癡癡等待阿黑哥回來的美麗倩影,不正是我國勞動婦女的象征嗎?善良,美麗,勤勞,樸實,不屈服於強勢力,追求一份亙古,永恒的愛。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黑白分明的大自然組畫。絢麗迷人的天然景觀。樸實和自然,流唱著千古的歌謠,在每一個岩孔裏依次發出韻律。風霜雪雨,雷鳴電閃,刀光劍影。捧起這本厚重的曆史,靈魂在省悟,無數次的沉默和呐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