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雪山以險、奇、美、秀著稱。山體氣勢磅礴,景色雲蒸霞蔚,群峰晶瑩耀眼。冰塔直刺蒼穹,綠雪萬仞,仿佛翡翠碧玉鑲嵌在怪石嶙峋之間。時而撥雲見雪,時而濃霧纏繞。清代納西族學者木正源形象地歸納出玉龍十二景,即:三春煙籠、六月雲帶、曉前曙色、暝後夕陽、晴霞五色、夜月雙輝、綠雪奇峰、銀燈炫焰、玉湖倒影、龍早生雲、金水壁流、白泉玉液。
玉龍雪山2007年經國家旅遊局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納西族及麗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聖的山,納西族的保護神“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每年的農曆二月八日,麗江人和旅居外地的納西族人都會舉行盛大活動。
下山後來到藍月穀。這裏移步換景,處處皆景。藍月湖、玉液湖、鏡潭湖、聽濤湖晶瑩的聖水從雪山深處蜿蜒而出,組成了一條白水河。順著河流形成無數個溪瀑,層層疊疊。宛如夢裏瑤池,又似蓬萊仙境。掬一捧溪水洗臉,清新透涼,此時人與自然仿佛融成了一體。
草原的芳菲,森林的寂靜,雪山的神聖,演繹恒古與現實相融相合,永恒與瞬間的交錯。玉龍雪山在靜默的矗立中蘊籍著震懾心魄的能量,氣勢磅礴,端莊博大,凜然聳立,洋溢著一種雄奇、壯麗的美。
回首再一次仰望玉龍雪山皚皚的白雪和那銀雕玉塑般的千年冰峰。再見吧,玉龍雪山!那神聖與神奇永遠會定格在腦海中。頂禮膜拜在內心深處。
印象雲南之大理崇聖寺三塔
美麗的點蒼山下,明媚的洱海之濱,矗立著三座古塔,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大理崇聖寺三塔。遠遠望去,三塔呈鼎立之態,背靠蒼山,麵臨洱海。主塔高大雄偉,小塔玲瓏雅致,格調高雅,境界雄奇。把秀美迷人的大理、蒼山、洱海風光點綴得更加壯麗。
遠眺三塔雄姿。隻見塔身上下較小,中部較大,外部輪廓呈曲線,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在煙雨籠罩中若隱若現,背景蒼山在藍天和白雲的襯托下更是攝人魂魄,飄飄渺渺,恍若仙境。三塔直矗雲端,攜手屹立,千年來輝映於蒼山洱海之間,縱觀崇聖煙雨、見證南詔興亡,曆經滄桑磨難。
大理是南國佛教聖地,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標誌性的建築,集崇揚佛教、鎮災降邪、觀賞於一身,具有教高的文化藝術價值。主塔名千尋塔,高69。13米,是方形密簷式十六級的大磚塔,建於一千多年前的唐時南詔國時期;南北兩塔高42。19米,為十層密簷式的八角形磚塔,建於五代十國時期,三塔各具風格,金碧交輝,氣勢雄偉,風格古樸,雄偉壯觀,渾然一體。烘托出古城大理的曆史風韻。使人不由讚歎古代建築大師們精湛技藝。
進景點大門後有一天然水潭呈橢圓形,潭水潔淨清幽,清澈見底,碧綠如玉,平靜如鏡,三塔在池水的映襯之下,生動於詩,絕妙於畫,鮮活感人。從淩波翠綠中看三塔倒影,令人歎為觀止。
乘電瓶車直奔崇聖寺,崇聖寺是雲南皇室佛教重要場所,被稱之為“佛都”。集曆代寺院經典建築之精華,以明、清時期的建築為主體風格,融北方建築之恢宏大氣和南方建築的精巧秀麗為一體。依蒼山,麵洱海,氣勢恢宏,透著莊嚴肅穆和神聖之氣。
崇聖寺三字不知何人所書,動靜結合,端莊凝重,頗見筆力。其中館藏的《大理張勝溫畫焚像卷》是一幅可與《清明上河圖》毗美的曆史長卷,堪稱國寶。大雄寶殿鑄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菩薩等32尊。旁邊高僧殿裏的九位高僧,所有塑像都尊從當地“密宗”和“禪宗”的佛教信仰特征。
在中國古代史上,帝王出家為僧的事並不多見。而大理國22代國王中,就先後有9位到崇聖寺出家為僧修行,使得崇聖寺頗具傳奇色彩。古崇聖寺曾曆經多次戰亂以及地震而毀塌於晚清,2005年4月崇聖寺大規模恢複重建竣工,結束了崇聖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曆史,再現了曆史“妙香佛國”大理皇家寺院的輝煌。
站在最高處大雄寶殿遠眺洱海,隻見沃野千裏、清風、白雲、三塔倒影繪成絕美意境,無限大理風光盡收眼底。循徑下山來到三塔前,見照壁上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係黔國公沐英的後裔孫世階手書。字體雄渾遒勁,剛毅秀拔,莊重雄奇,頗有氣魄。照壁後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七彩雲南,在茫茫雲嶺高原之顛,在紅土藍天白雲之間,伴日月、擎青天的崇聖寺三塔,把蒼山洱海點綴得如此秀美,如三座恒久的雕塑群,組成我們心中永恒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