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是我國西南邊陲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滇西商業貿易交流的中心、雲南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曆史文化名城與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距今有六百多年曆史,素有“文獻名邦”的美名。
大理旅遊景點可用四個字來概括:“風、花、雪、月”。風指的是下關風;花指的是上關花;雪指的是蒼山雪;月則指的是洱海月。“洱海月映蒼山雪,下關風吹上關花。”就是大理古城的真實寫照。
城西的蒼山雨水充沛,植被豐富、四季蔥綠,以峰、溪、雲、鬆之奇著稱。蒼山有19峰18溪,峰峰高聳入雲,雲霧繚繞;溪溪泉水飛瀉。城東的洱海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山海之間是百裏平川。古城坐落於雄奇挺峻的蒼山與嬌媚秀美的洱海之間,厚重的城牆,古老的木屋。山的瑞氣滋潤心扉,雲的玉潔神清氣爽,時間在這裏倒流,空間在這裏凝固,綿綿不絕的思古之幽情在這裏升華。
走進大理,看城樓巍峨,城牆逶迤。郭沫若手書“大理”兩字遒勁飄逸,與頂層懸掛的匾額“文獻名邦”遙相呼應,映襯出古城的厚重與醇香。街道兩邊密密匝匝的小商鋪充滿了濃鬱的民族氣息,千年沉澱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給人帶來了流連忘返,樂不思蜀的感覺。
光緒年間重修古城門時,把東門叫洱海、西門叫蒼山、北門叫三塔,隻有南門叫雙鶴。傳說洱海水畔有兩隻仙鶴,人們沿著仙鶴的足跡才找到這塊寶地,開始建設大理城。因此古城又稱鶴拓。
在城樓上俯瞰古城,酷似一張八卦圖形。發源於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龍橋下,分為西河、中河、東河進入城中,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街繞巷,遍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門前搭橋、屋後有溪的特色,為古城增添了幾分江南水鄉的婉約與秀美。
城內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縱橫交錯,井然有致,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古樸的院落民居簡單而粗曠,“三坊一照壁”的典型建築風格稍加變化,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的藝術精華。房屋刷成白色。廊簷之下,粉牆之上,或畫以山或水,或圖以花鳥,或題以古詩絕句,使人沉醉在濃重的文化氛圍中。獨具特色的“三眼井”,上池飲水,中塘洗菜,下池漂衣,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到了極致。
漫遊大理,猶如翻閱一本古老的線裝書。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給大理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文物古跡。有回族起義領袖杜文秀的兵馬帥府(紫禁城)遺址、西雲書院遺址,還有寺廟、教堂等點綴其間,顯得古意盎然。遊走在商業中心四方街,街市繁華,人頭攢動,鱗次櫛比的店鋪、琳琅滿目的貨架,有大理石、紮染、木雕、蠟染畫、羊皮畫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等特色商品。
當被夕陽籠罩著的小巷,亮起了紅色或黃色街燈的時候,“洋人街”上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生意興盛,宛如把搶西歐美國家的街道搬進了古城,成雙結隊金發碧眼的“老外”們,在這散發著遠古氣息的街巷上流連躑躅,尋覓著東方古韻的旋律。
蜀漢雲南郡,唐代南詔國、宋代大理都……,呈現出濃鬱、豐富、奇特的民族風情。以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寬厚包容的人文氣息、茶馬古道上絲綢的飄逸、普洱茶的濃鬱醇香而令人心馳神往。
旅途上曾經到過多少驛站,唯有古城大理以最理想的人居環境,最典範的地理風貌引人入勝。風光無限,儀態萬方的大理,已經化為七色彩蝶定格在內心深處。
雲南,總是給人美麗和神秘的感覺。不光是高原上美麗的風景,豐富多彩的民俗,燦爛多姿的文化。雲南這個素有眾多少數民族的地方,處處都令人驚喜、讚歎,也因此,雲南吸引了無數喜愛尋幽覽勝的遊客造訪。
旅遊資源豐富、地理條件複雜的雲南,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景觀,山勝、林茂、景幽,一省之內寒帶、溫帶、熱帶風貌融於一體,更有彝族、白族、苗族、傣族等眾多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生活習俗,豐富多彩的傳統節目。另外,雲南還是中草藥的“藥物寶庫”,三七、天麻等優良藥材在玉龍雪山上數不勝數。如此雲南,讓人如此愛戀。
昆明、大理、麗江、版納四個動聽的名字,容納著無盡的旖旎風光。置身於其中,那些詩意的幻想、激情的潛藏,一古腦兒都濃縮在對自然美的朝覲之中,無比執著,無比虔誠。對於中國人來說,雲南的美涵養著文化,收伏著心靈,永遠值得我們一次次地探尋和一遍遍地重溫。
二月的昆明,14度,這是北方城市從未享受過的厚愛。萬裏無雲的天空中,慷慨的太陽將它無限的光芒灑下來,足以穿透厚厚的防曬霜,在一張張新奇的臉龐上留下一抹“高原紅”。所以在雲南,黑乎乎或是紅乎乎便是很正常的膚色了。這的氣候就是奇怪,“四季衣服同穿戴”,在馬路上穿什麼的都有,有穿短袖的,也有穿薄薄一件長袖的春裝的,還有穿兩三件的秋裝的,當然也有穿麵包服的了。據說是因為四季溫差小,早晚溫差大的緣故。這樣宜人的氣候使“春城”昆明成為花的海洋,而且“四季鮮花開不敗”。這裏有各式各樣的蝴蝶蘭,遍地的杜鵑花,碩大的虞美人,火紅的山茶花。鮮花將城市打扮得五彩繽紛,鮮花將百姓的生活點綴得絢麗多彩。雲南的天總是那麼晴朗,雲總是貪婪地駐留在山尖上麵,漂浮的美沒有任何的修飾,雖然知道它是不完美的卻怎麼也挑不出它的瑕疵,也許正因為真正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完美恰恰就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