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航天飛機——人類探索太空史上濃重的一筆(3)(1 / 3)

美國宇航局的第四架航天飛機

“亞特蘭蒂斯號”是以美國第一艘遠洋船舶的名字命名的,這艘輪船1930年到196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被用來進行研究。

“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重77.7噸,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間進行了16次飛行。

謝幕之旅

當地時間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從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執行美國航天飛機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

“亞特蘭蒂斯號”這次任務共曆時12天。參與本次飛行的共有4名宇航員,他們本次需完成兩項試驗任務。一項是確定能否使用機器人為現有的航天器加燃油,另一項是在微重力狀態下測試名叫“正滲透”的處理技術,以探尋廢水利用的新方法。

經過2天的飛行,7月10日“亞特蘭蒂斯號”與國際太空站成功對接,為駐守空間站的宇航員們送去了足夠他們消耗1年的補給品,重約4噸,包括食物、衣物、科學儀器設備等。

15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的一台主計算機突然出現故障,隨之而起的警報聲驚醒了沉睡的4名宇航員。“亞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克裏斯·弗格森介紹,警報持續了一個小時左右後,宇航員們都醒了。隨後,他們迅速啟動了備用計算機,並修複了故障。

據悉,故障疑為宇宙射線所致。由於宇航員睡眠受到影響,地麵控製中心將他們叫醒的時間推遲了半小時。

“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最後一次的飛行任務是載回2.5公噸國際空間站上不再需要的材料和廢物,返回地球。

“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於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晨5時57分(北京時間21日17時57分)在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這寓意著美國30年航天飛機時代宣告終結。

“奮進號”航天飛機

“奮進號”是美國宇航局建造的航天飛機軌道飛行器。它是由美國宇航局於1991年建造,用來替代1986年在爆炸中被毀壞的“挑戰者號”。“奮進號”是以18世紀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的考察船的名字命名的。

重新組裝

從某個角度來說,“奮進號”是一艘“拚裝航天飛機”,它是以“發現號”和“亞特蘭蒂斯號”的建造過程中一批同時生產的備用結構零件為基礎,額外組裝出來以便取代意外墜毀的“挑戰者號”任務空缺的航天飛機。不過,這樣拚裝而成並不代表“奮進號”的表現就會遜色一截,事實上因為是最後才開始建造的。“奮進號”在建造過程中汲取了許多以往的教訓,擁有更多新開發的硬件裝備。而大部分新一代的航天飛機儀器設備都是在“奮進號”上率先采用之後,再趁著停飛維修的期間,改裝追加到其他幾架航天飛機之上的。

“奮進”號航天飛機除了電子設備有所改進之外,在尾部還增加了一個減速傘,可以縮小著陸後在跑道上滑行的距離。

最後的飛行

“奮進號”航天飛機於當地時間2011年5月16日8點56分,從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按照計劃這將是“奮進號”最後一次太空之旅。

在本次編號為STS-134的任務中,“奮進號”將搭載著六名宇航員為國際空間站輸送去價值20億美元的太空實驗設施。

在本次發射之後,“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進行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之後美國的航天飛機將全部退役。

此次“奮進號”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名為阿爾法磁譜儀2的設備,阿爾法磁譜儀2被安放至國際空間站,用於探索反物質,暗物質和宇宙射線等。反物質和暗物質是兩種神秘物質,從理論上講應當存在,但目前為止又找不到其存在的真憑實據,而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它們。這一項目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負責,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全球6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了這一項目。

據官方估計,當天有包括女議員吉福茲在內的50萬名觀眾湧進肯尼迪航天中心及其周邊觀測點目送“奮進號”升空。不少人從15日開始就在附近的海灘、公園、天台等地占據最佳位置,通宵等候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甚至有外地遊客自4月底“奮進號”首次被推遲發射以來就一直守候在佛羅裏達等待這次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