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航天飛機——人類探索太空史上濃重的一筆(3)(2 / 3)

“奮進號”航天飛機的首次飛行始於1992年5月7日。截至2010年2月的24次太空飛行中,“奮進號”總共在太空度過了280天9小時,繞行地球4429圈,總飛行距離達到1.65億公裏。

2012年9月21日,“奮進號”航天飛機抵達加利福尼亞洛杉磯國際機場,完成最後一次空中飛行。另一航天飛機“發現號”已於2011年3月先行退役。

“奮進號”航天飛機開始其最後一次飛行任務,這當然是一個讓中國科技界和媒體非常關注的事件。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采訪“奮進號”發射的中國媒體記者竟然由於一個新出爐的“沃爾夫條款”而被拒之門外,美國航天局取消了已允諾給予中國記者的采訪通行證。於是,當“奮進號”載著中國科學家付出心血的阿爾法磁譜儀奔向太空時,中國記者居然不能像其他國家的記者一樣,到現場觀看航天飛機升空,也不能參加航天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天宮一號”的成功壯舉

“天宮一號”(Tiangong-1)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1年11月3日淩晨,“天宮一號”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據相關專家透露,“天宮一號”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天宮一號”的內部構造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載人航天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而成。“天宮一號”高10.4米、重8.5噸,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艙體的最大直徑達3.35米。與之前的載人航天器相比,“天宮一號”為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有所增加,達15立方米,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實驗艙前端裝有被動式對接結構,可與追蹤飛行器進行對接。

資源艙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一號”的飛行提供能源保障,並控製飛行姿態。“天宮一號”的電源分係統的所有設備(太陽能電池翼)都在資源艙內,並包括了為飛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宮一號”的導航與製導係統中6個控製力矩陀螺也在資源艙內。導航與製導係統的用途是在“天宮一號”與追蹤飛行器進行對接之際負責尋找目標,而控製力矩陀螺則會對“天宮一號”進行精確的姿態控製。

實驗艙主要負責航天員工作、訓練及生活。實驗艙是全密封的環境,對接完成後航天員進艙進行工作、訓練,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動、睡眠等也都在這裏進行。內設睡眠區(包括航天員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員保持身體強健的健身區。

“天宮”寄托國人無限憧憬

“天宮一號”的名字讓人聯想起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此外“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以“天宮一號”為目標飛行器命名,應該會得到國人的共鳴。這個飛行器實際上就是空間實驗站的雛形。從“神七”到“神十”,是為了檢驗航天員太空實驗的能力和對接空間實驗站的技術成熟度。此後就是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實現建立太空實驗站並進行料理。屆時將會交替發射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

2009年2月27日,中央電視台軍事報道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實體畫麵,此前“天宮一號”僅有電腦效果圖和模型對外公開。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1年11月3日淩晨順利實現與“神舟八號”的飛船對接任務。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的喜悅

全球矚目的“天宮一號”飛向太空,是中國人朝實現全麵載人航天飛行能力邁出意義非凡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