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改善人們生活的發明(4)(1 / 2)

縫紉機的線圈縫合基本原理

就像汽車一樣,大多數縫紉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縫紉機的核心是線圈縫合係統。線圈縫合方法與普通手工縫紉差異很大。在最簡單的手工縫合中,縫紉者在針尾端的小眼中係上一根線,然後將針連帶線完全穿過兩片織物,從一麵穿到另一麵,然後再穿回原先一麵。這樣,針帶動線進出織物,把它們縫合在一起。雖然這對手工來說非常簡單,但是要用機器進行牽拉卻極其困難。機器需要在織物的一邊釋放針,然後在另一邊即刻再次抓住它。然後,它需要把鬆散的線全部拉出織物,調轉針的方向,然後反方向重複所有步驟。在機針上,針眼就在尖頭的後麵,而不是在針的尾端。針固定在針杆上,針杆由電機通過一係列的齒輪和凸輪牽引做上下運動。當針的尖端穿過織物時,它在一麵向另一麵拉出一個小線圈。織物下麵的一個裝置會抓住這個線圈,然後將其包住另一根線或者同一根線的另一個線圈。

最簡單的線圈縫合是鏈式縫合。若要縫出鏈式縫合,縫紉機會在線的後麵用相同長度的線打環。織物位於針下麵的一塊金屬板上,用壓腳固定。每次縫合開始時,針穿過織物拉出一個線圈。一個做線圈的裝置在針拉出前抓住線圈,該裝置與針同步運動。一旦針拉出織物,裝置就會將織物往前拉。當針再次穿過織物時,新的線圈將直接穿過前一個線圈的中間。做線圈的裝置會再次抓住線,圍繞下一個線圈做線圈。這樣,每個線圈都會把下一個線圈固定到位。鏈式縫合的主要優點是可以縫得非常快。但是,它不是特別的結實,如果線的一端鬆開,可能整個縫紉會全部鬆脫。大多數縫紉機使用一種更結實的縫線,這種縫線方法叫做鎖縫。

智慧的橋牌——撲克牌的問世

從機關到企業,從廠礦到農田,從軍營到學校,甚至養老院、火車、飛機、輪船上,到處都能看見撲克的身影。撲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拚搏精神,培養了人們的進取意識,幫助了人們智力的開發,促進了人類的文化交流。

撲克牌的發展曆程

撲克牌最早誕生於中國。相傳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

因為當時的紙牌隻有樹葉那麼大,所以撲克牌最初稱作“葉子戲”。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也有對“葉子戲”的記載,它是由文字遊戲發展而來。到了元朝,馬可·波羅來中國遊曆,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的宮廷裏擔任官職,和上層知識分子過往甚密,學會了這一遊戲。後來馬可·波羅把它傳播到了歐洲。一開始,它隻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歐洲人根據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對紙牌遊戲進行了改進,最終出現了“撲克牌”。

到了16世紀,西方流行一種稱為“勝牌”的紙牌,後來不斷演變,流行於英國倫敦及荷蘭。現代紙牌由英國政府於1813年頒布了統一標準的設計,每張牌都給予了正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黑桃(spade)、紅桃(heart)、方塊(diamond)、梅花(club)。1894年,在英國倫敦俱樂部產生了橋牌,這種橋牌最終演變成現在的撲克牌。如今世界各國人民絲毫不掩飾對撲克的喜愛,其中德國城市阿爾切布克宣稱是“撲克城”。在市中心廣場上,專門建造了四根衝天立柱,柱頂上豎立著紅桃、黑桃、方塊、梅花四個撲克牌雕塑,組成城市的市徽。

益智,扭轉戰局

撲克牌不但為普通人所喜愛,連那些曆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也都把它當做一種嗜好。英國著名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就是一個撲克牌愛好者,業餘時間常常以打牌來調劑精神與磨煉意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重大決策是在打牌的時候決定的。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宣戰,丘吉爾正在打牌時接到這一消息,他從容地決定了應對策略。和丘吉爾一樣,當時擔任盟軍統帥的艾森豪威爾也喜歡打牌。二戰期間,當又一次受挫於德軍時,他從容地對手下的軍官說:“讓我們先打一局牌吧。”牌局結束,他已經想出了扭轉戰局的策略,戰勝了德軍。此事被傳為美談。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撲克牌出現了,更是增添了人們益智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