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生命的保護神——生物醫藥(4)(1 / 3)

1899年,拜耳公司給約三萬名醫生發去了阿司匹林的宣傳資料。很快,阿司匹林就成了世界上最暢銷的藥物。而拜耳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設立了阿司匹林的生產廠家。但是拜耳公司的這個著名藥物的命運即將在來臨的世界大戰中改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很快席卷歐洲、亞洲和美洲。拜耳公司很快成了戰爭的受害者。1919年,它的海外資產(包括專利和商標)作為賠償被勝利的同盟國——英國,法國,美國等獲得。據估計,拜耳公司1919年的銷售總額隻有戰爭爆發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

第六第七章 震撼人心的電子高科技電子高科技並不神秘,其實它就在你的身邊。高科技以人為本,是人類智慧的展現。撲麵而來的高科技浪潮衝擊、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衝擊、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高科技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要關注高科技。

遠距離目標的探測——雷達的發明

雷達的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它是進行無線電檢測和測距的電子設備。如今,雷達種類繁多,各種雷達的具體用途和結構不盡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發射機、發射天線、接收機、接收天線、處理部分以及顯示器,還有電源設備、數據錄取設備、抗幹擾設備等輔助設備。

關於雷達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出現,一些國家在抵禦敵機的進攻方麵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遠距離尋找飛機的儀器,這就是後來的雷達。不過,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

後來,俄國發明家波波夫利用這一原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信突然中斷了,幾分鍾後又恢複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通訊又恢複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隻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馬可尼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

沃特森·瓦特發明雷達

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係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係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長200公裏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