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4月25日,晴
騎進臨淄不久,抬頭看見路牌上寫著大大的幾個字——“桓公路”。從未見過哪個城市把自己的曆史偉人搬上路牌,這讓看慣了“北京路”“正義路”和“解放路”的我們很是新鮮。接著往裏走,薑太公、晏嬰、管仲的名字陸續出現。不管你關不關心,這些路名都會讓你想到2 000多年前,就在腳下踏著的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係列恢宏龐雜的曆史事件。
沿途詢問景點的情況,意外地發現,被我們煩擾到的人,無論老幼,似乎對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文化古跡都了若指掌,隨便問到一個,都能侃侃而談。這讓我們感覺到,這個城市輝煌的曆史文化一直在當地人的記憶中傳承著。
想起這些年甚囂塵上的關於“中華文化傳承”的話題,就像擔心的那樣,文化如果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遲早有一天會瀕臨泯滅。那時,什麼民族興盛、國家富強都不過是空談。如今社會競爭激烈,我們被迫不停地給自己充電,學外語,學管理,也學點兒國學,但更多的是出於生存的考慮;回想起來,真的沒有多少時候,我們是不慕名利去學習、去承載。
吃飯時,與飯店的東北老板攀談起來,他興致勃勃地跟我們介紹起臨淄的名勝,說得頭頭是道,範圍之廣令人歎服。連這原籍並非本地的東北老板,說起這片土地的曆史,舉止言談都打骨子裏透出一股驕傲勁兒,實在令人由衷地讚歎。
也許,所有那些關於傳承的擔憂,最缺少的就是這份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