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琳:吃!吃!吃!(2 / 2)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進入浙江境內,卻悲催地發現,蘭州拉麵和鴨血粉絲都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叫“沙縣小吃”的門麵。上網一查,原來是福建口味。平生沒到過福建,隻喝過武夷大紅袍,純香的味道跟照片裏俊秀的風景很是相得益彰。不知開在外省像成都小吃一樣的快餐,是否也能體現福建特色。沒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就隨便找了一家坐下,果然跟成都小吃類似的菜單,甚至連價格都相差無幾。有麵、有粉、有蓋飯,價格便宜量又足,所以我們從嘉興吃到杭州,從黃山吃到九江。不過,味道真的很平常,現在已經不記得是什麼口感,隻能說,確實是方便又快捷的普通餐。

終於到了湖南,我這個雲南人開始如魚得水。久違的河粉、米粉,在街上隨處都能找到。點兩碗粉,加上各式的湯料,口感順滑,味道濃鬱。突然想起湖南人出了名地愛吃辣,我怯怯地告訴老板:“少放辣椒……”老板脆生生地回答:“湯裏都有辣椒,你還要不要?”當然要,有時被辣得舌根發麻、耳朵鳴叫,也願意天天吃,真正爽到極致。鑒於以上嗜好,從長沙開始,我們幾乎天天過“粉日子”。早上出門到賓館旁邊的店要兩碗粉,中午在路上吃兩碗粉,晚上入住再買兩碗粉,邊看電視邊吃。誰說非得花很多錢才能大快朵頤,就在街邊攤,花三五塊錢照樣能吃得盡興。

就這樣一路從湖南吃到貴州,油渣粉變成了臊子粉又變成脆硝粉(都是同一種東西,隻是名字不同)。我們在鳳凰吃牛腩粉,在銅仁吃羊肉粉,在凱裏吃牛肉粉,在貴陽吃酸辣粉……每一處都有獨特的口感和味道,每一處都沒有令我們失望。直到抵達雲南,對粉的追捧也毫無衰減,不同的是在雲南,河粉叫作卷粉,米粉叫作米線。三天兩頭一定要吃一頓解饞。簡單的粉能做出如此多種不同的味道,這也從微觀角度顯示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上述是我們大部分時間的食物清單。除此之外,我們也偶爾會吃到點兒各地的特色美食。

例如,楚州周總理故居門口的譚記炸醬麵。我們在那兒來來回回兜了兩圈,居然一直人滿為患。人多的地方東西肯定好吃。所以我們硬著頭皮往裏擠,看到每個人進門都點炸醬麵,我們當然也跟著點炸醬麵。片刻之後,端上來的麵撒著類似香幹、胡蘿卜塊、香菜等配料,等不及拌勻就塞一口到嘴裏,無法形容的美味溢滿口腔。沒等吃完第一碗,趕緊抬手又要了一碗,我一向不管“美味不可多用”那套,兩碗下肚,打出的飽嗝依然是個香。

再例如,在長沙,我倆從博物館出來時正好是飯點兒,路邊一家還算高檔的飯店進出的人絡繹不絕,很是熱鬧。肚子唱著“空城計”,心想奢侈一把吧,遂進門點菜。要在平時,二三十塊錢的菜不算貴,但是出門時間越長,人會變得越發精打細算。老羅戰戰兢兢點了兩菜一湯:農家小炒臘肉、清炒空心菜、米豆腐湯。再來一桶米飯(免費,從江西開始,隻要點菜,米飯就不要錢隨便吃。有次在景德鎮,我倆點了十幾塊錢的菜,吃了人家半鍋米飯)作為主食,飯菜搭配,竟然出奇的可口。

最難忘的一次在貴陽。我從來沒想過會有一個城市把小吃做得如此純粹。白天冷冷清清的大街小巷,每逢華燈初上,就搖身一變成了望不到頭的食府長龍。大攤小販不知從什麼犄角旮旯鑽出來,占滿了路邊所有的方磚,各自排開家夥事兒,爐子冒著煙,鍋鏟顛得鐺鐺響。摩肩接踵的食客,在這鍋與那鍋間穿梭,聞著香,找著色,品著味,喧鬧異常。各式佳肴應有盡有。我倆最中意賓館樓下小巷裏的牙簽肉,3毛錢一串,味道香濃,讓人欲罷不能。老羅和我總是先要100串牙簽肉,再在旁邊小攤老太太處買幾塊塞滿則耳根的包漿豆腐,再讓隔壁飯店的小夥兒炒兩份雞蛋飯,最後買個8斤左右的西瓜。吃完意猶未盡,就再來50串。還有什麼生活比這更滋潤!每每吃得肚皮馬上要爆裂才罷休,怎一個“爽”字了得!

吃,其實就是那麼簡單,沒有什麼三六九等,有錢有有錢的吃法,沒錢也有沒錢的吃法,花很多錢可以吃得磅礴大氣,花很少的錢照樣可以吃得酣暢淋漓。隻要去尋找、去品味,一定能夠吃得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