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直立行走(1 / 2)

人類和機器的關係核心在於控製

人體的肌肉數量共有639塊,當然,海綿體這種特殊型號的肌肉不在其中。

從宏觀上說,除了躺下不動,人類日常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通過這639塊肌肉,在六十億條肌肉纖維的協調下共同完成。

在原始地球上,僅僅三翼麵飛行器的自動控製,哪怕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協助之下都是天大的難題,如果把3變成639從技術上說控製難度將會呈幾何數值上升。

從數學的觀點解析,控製639個不穩定力矩精確達成一係列指定動作,相當於對一個50位的阿拉伯數字進行因子分解。

如果使用原始地球的超級計算機進行運算,將耗時幾億年,哪怕采用新文明的大型光腦列陣,也需要花費幾分鍾的時間

由此可見,直立行走這個技能天賦竟恐怖如斯……。

金屬外骨骼技術的發展,還可以看成人類肢體的強化和延伸,可以忽視這種技術上近乎無法逾越的控製難關,不過麵臨至少二十米高的機甲時,精確控製這個難題成了無法繞行的必須。

同步泡技術的出現,成功解決了人類和機甲之間的精確控製問題。

比如當人類對自身手臂下達舉起的指令時,在大腦的作用下,神經會產生極為微弱的感應電流傳達至相關肌肉,肌肉接到電信號之後開始收縮進而產生動作。

從本質上說,生物電流也是電力能源的一種,通過矽基電子元件的一係列放大和轉換,人體可以為一部分機甲綜合動力控製係統提供能源,充當某些類似肌肉作用的大功率驅動設備的開關。

這意味著人類在光腦的輔助下,可以憑借著支持自身神經和大腦運作的人體生物感應電流,來控製機甲的相關部位。

同步泡就是監控、放大人體感應電流的關鍵設備。

人體運動時產生的瞬間生物電流會被同步泡幾何數量級的放大,並轉化成可以被某種特殊電子設備所直接利用的普通電能。

不過由於個人之間的天賦不同,每個人所產生的生物電流強度不一,在幾何數量級的放大之下,原始數據哪怕僅僅變動一倍,相關結果的差距也會十分的巨大,因此對於機甲駕駛員這種職業來說,自身運動時肌肉群組所產生的生物電流越強越好。

畢竟每台機甲的總功率有限,放大倍數越小,花費在同步泡上的能源消耗就越少,而用於機甲機動或者武器等方麵的能源就越多。

當然,當同步泡完成機甲和人體的一致性同步之後,機甲相關部位所遭受的損傷會根據某些人類暫時無法了解的量子機理映射到駕駛者身上,這種現象被聯邦科學界定義為同步率峰值反噬,最嚴重時甚至會失去生命。

在機甲誕生早期,在全聯邦接近兩百億的人口中,經過嚴格培訓後可以驅動機甲達成百分百同步效果的個體不超過兩千人。

不過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依托強大光腦和精益求精的電子係統,聯邦最終研發出了向大眾普及機甲使用的同步率技術,即犧牲機甲和駕駛者之間如臂使指的即時敏捷響應性,允許因生物電流薄弱無法驅動相關設備,所導致的大規模動作僵直和延遲存在。

這樣隻要機甲駕駛者幾條至關重要的主肌肉群所產生的生物電流可以被同步泡放大,那麼,在光腦的輔助之下,天資不佳者也可以操縱駕駛機甲。

聯邦科技發展至今,隻要個體和機甲之間的同步率超過百分之十五,即可操縱機甲作出較為笨拙的普通行走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