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合同上的騙局
經濟合同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每一家企業都離不開經濟合同。因而,總有不法分子利用經濟合同進行詐騙。有的企業在簽訂合同時不注意提防,結果上當受騙。
一般來說,合同書上的騙局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甜頭合同
不法分子采用同企業簽訂大宗大額合同,先向企業預付小部分貨款作“甜頭”的方法騙取大量商品或現金,達到詐騙的目的。
(2)放線釣魚
不法分子掌握了市場疲軟的行情,了解到某些產品銷路不暢,也熟悉有的企業經營者手長嘴饞的嗜好,便投其所好,簽訂假合同,迫使對方就範。
(3)設置圈套
利用生產資料緊缺或某種物資銷的經營形勢,抓住有的企業急於求貨的心理,以權威部門證明為幌子,精心設計圈套,采取欺詐手法簽訂無效經濟合同。
(4)借雞下蛋
不法分子采取狡猾手段,以本單位名義訂合同,騙取外單位資金的手法實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逃避法律製裁。
為避免在簽訂合同時上當受騙,一般來說,企業在簽訂合同前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了解對方的信用情況。在簽訂經濟合同前對不甚了解的單位要認真了解,不可輕率從事。對異地單位的經濟合同簽訂、付款等手續必須嚴格按有關規定辦理。對於經營範圍、企業名稱、結算付款單位不相一致的,應及時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反映。
②了解和簽訂經濟合同的有關法律與政策。雙方當事人在簽訂經濟合同時,不僅要依照《經濟合同法》,還要依照與簽訂經濟合同直接有關的具體法規,如《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條例》、《借款合同條例》等。
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比較重大的經濟合同,應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簽證。
④企業根據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需要,要積極推行法律顧問製度,以防止無效經濟合同的發生。
二、分辨廣告的騙術
廣告是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是公司出資,通過一定的媒介或形式進行自我宣傳的工具。廣告宣傳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某項特定事物的注意,為宣傳商品、推銷商品服務,誘發消費者購買商品以增加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有的私營公司輕易相信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中的虛假廣告,從而上當受騙。
北京朝陽區某公司經理劉某2000年3月在某報上看到一則上海市某高技術應用研究所轉讓微型第四代收音筆技術的廣告。廣告稱他們提供散件,回收產品。劉某被廣告中的內容吸引,於4月15日起程去上海市,19日同研究所經營部負責人蔣某簽訂了一個組裝10萬套收音筆的合同。劉某交2萬元技術轉讓費後,另交16800元,買下2800套散件準備帶回北京。當時劉某和蔣某約定21日取貨,回京組裝後立即返回成品,用這些成品再換散件。兩天後劉某去取散件,蔣某對劉某說:這兩天訂貨的人太多,工廠又出了點故障,零件一時供不上,你先回去,一個星期之內我保證如數給你郵去。可遲至6月1日,劉某才收到殘缺不全的2800套散件,可由於散件不配套,劉某一套收音筆也裝不出來。
6月18日,劉某打電話到該所找蔣某,得到的答複是:蔣某出差了。6月25日,劉某再次給研究所打電話,一位女同誌說蔣某等人已搬走,他們不是研究所的人。她讓劉某找所裏的領導。劉某再次把電話打到研究所經營部,一位姓張的男同誌說:“蔣某等人是騙子,已經跑了。”
就這樣,劉某花了近4萬元,得到的是一些毫無用處的電器元件和一張形同廢紙的合同。
隨著營銷在市場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廣告在經濟活動中隨處可見。私營公司上虛假廣告的當,一般有兩種情況:
(1)廣告本身是虛假的,其發布主體或內容有違《廣告法》等。據此,可以向法院起訴發布廣告的媒體和發布廣告的主體。
(2)廣告本身是合法真實的,而騙子隻是利用廣告作引子進行詐騙。這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門或公安機關報案,要求依法處理。
三、不去相信謊言
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謊言無處不在,但隻要稍稍分辨一下,也就能辨認出謊言。然而,有的企業卻因輕信謊言而上當受騙。
浙江某市二輕公司的聞某認識該市裏的頭麵人物,很有一些活動能力。一天當聞某聽說盧某想開店,而且有七八十萬元資金時,連忙建議盧某辦公司,並答應向市裏有關領導說一說,以取得政府的支持。事實上,盧某隻是一個社會上的“小混混”,因為生病住院與也在醫院治病的聞某的朋友張某偶然認識了,也許是同病相憐,兩人很談得來。盧某向張某胡亂吹噓,說她是什麼中央領導人的什麼親戚,父母都在國外,如何如何有錢,自己以後也要到國外。張某信以為真,於是把她介紹給聞某。聞某又帶著盧某到市政府的一位領導家裏,詳細介紹了盧某的“身世”和打算辦公司的計劃。該領導聽後很感興趣,當即表示支持,並隨後把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找到辦公室,向他交代:“盧某是僑眷,鈔票是海外來的,要用100萬元資金在本市辦個公司,手續你給辦一下。”就這樣,一張注冊資金100萬元的“惠華貿易有限公司”籌建執照就成了盧某進一步搞詐騙的“護身符”。
在僑眷和市領導的幌子下盧某結識了一些企業老總,為了騙錢盧某謊說國外有幾百萬美元來本市投資,她可以幫助解決。但她的公司目前建造大樓需要買鋼材,急需人民幣。幾位企業老總一聽,連忙幫忙,從銀行貸到80萬元“借”給惠華貿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