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鳥與文學》(1 / 2)

一、概述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科普編輯家,是一位將科學和文學熔為一爐的科學小品的開拓者,也是最早在中國提倡自然保護的先驅者。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學形式,生動活潑地傳播以生物學為主的科學知識,實現科學與文學的聯姻。他的科普作高對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絢麗多彩的自然界為描述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曆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用生動的獨具風格的科學小品體裁,向讀者描繪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中的種種珍聞趣事。他的科普作品因其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優美的文學性和較高的文化積累價值,而被世人所傳誦,他的許多科普名篇被選入中學和大學專科的語文課本,影響了幾代讀者,他的科普創作至今受到科普出版界的重視和關注。

在長達60多年的科普創作生涯中,賈祖璋創作、編譯了30多種科普作品。他早年就職於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撰寫科普文章,他的科普作品集《鳥與文學》1931年首次出版後,風行一時,多次再版。泱泱中華,悠悠千古文化,曆來是我們引以驕傲的精神寶庫,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的生存發展與人類所依存的自然生態是密不可分的,其中鳥類更是人們所喜愛的。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人們常常借助於各種鳥來表達情意,使人們的思想感情的表現更加豐富、生動起來。

二、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從其發軔之時就與鳥獸草木有緣,翻開《詩經》,開篇即寫“在河之洲”的雎鳩,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也為人熟知。是的,自然界的花鳥與人類生活和情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與中國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2000多年的文學的描述和人類情感的浸潤,那些自然界的花、鳥無不打上了“文化”的印記,浸染了文化的意蘊。因而探討鳥文化、花文化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賈祖璋先生的《鳥與文學》是把鳥類的科學知識(包括形態、習性、種類等)同有關文學方麵的內容(包括曆來的詩詞、神話、民間傳說等)結合起來,用作者的話說,“這是想用較有趣味的文字來寫科學書”的一種“嚐試”。當時發表這些文章的《自然界》雜誌,辟出一個欄目叫“趣味科學”,並第一次提出了“科學小品”這一新文體的名稱。因此,《鳥與文學》是我國“科學小品”這一體裁的早期創作成果。

在《鳥與文學》中,作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杜鵑、畫眉、鶴、孔雀、鴛鴦、翡翠、燕子、大雁等數十種鳥類的名稱、種類、習性、形體、飼養以及各種文學、曆史與神話傳說,賈祖璋先生以其豐富的鳥類知識和豐厚的文學素養撰寫的《鳥與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就為人稱道。作者不僅以科學的態度對各種鳥兒的名稱、種類、生活習性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而且以翔實的材料從文學、文化的角度展示了“鳥文化”、“鳥文學”的斑斕圖景。作者將自然科學與文學、文化有機結合,熔文學、科學與曆史知識於一爐,資料豐富,敘述動人,對於增加人們知識,陶冶性情,休閑娛樂均大有裨益。

鳥在文學中是人類思想情感的化身,人們的日常生活的種種情形,無不都與鳥連在一起的。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無論邊關,還是高地,都有她美好的身影,如“喜鵲枝頭報春來”、“子規聲聲催春來”,那早春的繁忙的鄉村勞作情景;“舊時王謝堂前燕”,“似曾相識燕歸來”等,那世事滄桑之感令人落淚;也有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愉悅的遊玩之情;就是那其貌不揚的“烏鴉”在文學作品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真切地表現了鄉村幽靜的環境氣氛;更有表現邊關思鄉情愁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淚眼盼秋水長天遠際,歸心似落霞孤鶩齊飛”等,鳥類就是這樣,在文學藝術的長廊中占據了重要的一頁。

《鳥與文學》在我國科普創作的曆史上的確具有奠基性和首創性的意義。賈祖璋先生是我國科普創作事業的先驅,他的作品文理交融、富有哲理,在科學繼承的基礎上,輔以親身實踐,充滿著務實的精神。科學家和文學家是天然的同盟軍。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和用不同的方法,各自而又協同地研究和描繪著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而科普作家則是兼兩家之所長,融會運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生動地描繪和傳播自然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專家。在《鳥與文學》一書中,賈祖璋先生把科學與文學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文中談天說地、涉古論今、借物抒情、揮灑自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使該書既有科學知識又有文學情趣,真正做到了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的完美與統一。讀《鳥與文學》,不僅讓人獲取豐富的有關鳥的知識,而且獲得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這無疑顯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