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他在地理學、氣象學、資料考察、科學史、科研管理、科學普及和教育事業等方麵都有重要建樹。竺可楨一生積極倡導並身體力行地從事科學普及工作,他一直認為科學普及事業是整個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經常在各種場合提出:科學研究的提高與普及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越是高級研究人員,越應帶頭向群眾進行科普宣傳;一個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成績,應該計入他對科學事業的貢獻之內。自1916年至1974年的半個多世紀中,他堅持帶頭進行科普工作,撰寫科普講稿、書籍160餘篇,內容除地學、氣象學、物候學外,還涉及天文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等許多學科,讀者對象從科學技術人員到少年兒童多個層麵。他一生著述豐富,據不完全統計,他的學術論文、科普作品等著述多達200萬字以上,對我國近百年來社會、科技、教育、文化的發展都有如實的記錄,是難得的研究資料和文化遺產。
竺可楨是我國科普研究的開拓者和先行者,他從事科普事業的工作業績,以及優秀科普作品將永垂史冊。他主持編寫的《物候學》全麵論述了物候學的發展曆史、基本原理和方法。該書是竺可楨的科普創造思想的代表作品,他根據物候學必須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讓讀者了解什麼是物候學的定律及與農業生產的關係,怎樣開展物候學研究及發展前景,並廣征博引,介紹我國古代的物候學知識及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等,行文通俗流暢,極富文采。
二、內容簡介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係,進而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竺可楨是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他從1918年回國後,就開始每天觀察記錄物候和天氣。特別是1950~1973年的24年中,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測量氣溫、氣壓、風向、溫度等氣象要素,還記錄每年北京北海公園冰凍和融化,植物開花,燕子歸來、布穀鳥初鳴等物候現象的日期,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竺可楨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探討物候的內因和外因,與他的學生、同事宛敏渭先生合作寫出了享有盛譽的《物候學》。
竺可楨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親自進行物候觀察,整理收集古籍中的物候記載,把物候與農業聯係起來,服務於農業生產。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係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係,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複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麵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
竺可楨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麵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則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物候學》是竺可楨眾多科普著作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他堅持求是精神、立足祖國鄉土,以科學方法、獨創精神,傾注畢生心力的不朽科普傑作,內容充實,立論嚴謹,文字通俗、生動,具有文學色彩,是我國優秀科普圖書的典範。這本既傳播科學知識,又切合實用的好書,受到生產實踐者的歡迎。該書是曆史文獻結合科學觀察的科普著作,將我國物候學帶入了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