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細胞生命的禮讚》(1 / 2)

一、概述

劉易斯·托馬斯,在美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許多讀者對這位美國著名醫學家、生物學家極為推崇,並癡迷於他優美的文筆,信服他透徹的說理,欽佩他的機智幽默。他對於人心靈的影響力,絕不亞於馬克·吐溫。然而,他並非文學大師,而是一位傑出的科普作家。閱讀他的作品,體驗他的豐富學識與曆練的智能結晶,將是一次最具啟發性的跨時空的知識思辨之旅。

托馬斯的《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其內容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從題目看來顯得很駁雜,但實際上卻有著共同的主調。托馬斯談音樂、談氣味、談語言、談細菌、昆蟲和其他星球,其實都是談一個主題:通過交流與合作來達到生命的和諧,他對於自然界的前途是持樂觀態度的。他看到,自然界眾生之道是趨向結合、合作、和諧,而不是弱肉強食的競爭和殘殺。托馬斯的書之所以受到廣泛的歡迎,可能就是因為它們給人以積極的啟迪和力量。

該書不僅可以使讀者開闊眼界,還能激發思索,而作者文筆又少見地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他那時而行雲流水、時而風雲驟變、風趣的筆觸,他那極其廣博、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科技和人文知識,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該書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20多年來被重印了20多版,至今暢行不衰!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出版其他著作時,書商都不用再做廣告,隻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

二、內容簡介

1970年,在一次關於炎症現象的討論會上,主辦者要德高望重的劉易斯·托馬斯來一番開場白,給會議定個基調。由於不知道與會者要提出什麼觀點,托馬斯隻好隨意獨抒己見。他講得十分輕鬆,為的是讓會議不像平常這類討論會一樣沉悶。托馬斯講話的部分內容就是《細胞生命的禮讚》中《細菌》一篇。沒想到主辦人將他率意為之的講話錄音整理,分發給與會者,並送了一份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該雜誌的編輯原是托馬斯高一年級的校友,他非常喜愛托馬斯這篇講話的格調,於是就約托馬斯寫一組風格類似的專欄文章,每月一篇,內容自便,編輯不改一字。托馬斯起初抱著聽命於老大哥的心情連寫了6篇,便央求罷手。但此時讀者和評論家已經不允許雜誌和托馬斯停止他們的專欄了。於是,托馬斯隻好繼續寫下去。後來這些文章被一家出版社原樣付梓,於是,1974年以排在前頭的一篇為名的這本《細胞生命的禮讚》問世了。

在這本書中,托馬斯秉持了他一貫的人道關懷和清晰明亮的寫作風格,加上生物醫學的專業素養,在書中娓娓道出對自己本行的熱愛、當代重大的醫學課題,以及對整個地球的關懷。他從宇宙談到DNA,從混沌的太古談到未知的將來,從生命的起源和存在的意義到生物的變異和進化,從剖析死亡的涵義和語言的奧妙到關懷人類與生物的互動和環境的衝擊……全書共收錄了29篇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作者的視野開闊,擁有令人驚奇的科學想像,書中充滿智能的哲思。

這本書講的是生命和死亡、人和自然的大題目。托馬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談生談死,無論是出於醫生的職業習性,還是出於詩人的善感,對於死亡,托馬斯·劉易斯一直保有濃厚的興味,並有著驚人的發現和新鮮的見解——經過留神觀察,他對動物“獨個兒去死,在背人處死”的本能驚歎不已,由於這種偉大的本能,才使得“我的後院,有的是鬆鼠,滿院都是,一年四季都在,但是我從來也沒有在任何地方見過一隻死鬆鼠,這使我們可以在大部分的時間忘了死亡這件事”。這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表現了作者的豁達,也寬慰了潛意識裏無不對死亡深懷畏懼的人們。這是一般意義上的科普讀物或是綿軟無力的文人之筆所無法達到的,是藝術大家的錦繡肺腑和科學大師的健勁骨骼,成就了它的內秀、質樸和豐富。

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當詩來欣賞,其奔放不羈的哲思,其蘊藉繚繞的結構,其字裏行間不盡的餘味,使人覺得就是在讀無韻的詩。不過,假如我們稍稍了解一點這些美文背後的嚴肅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別具一格、引人入勝的文章,領略其中的內涵。托馬斯一生研究過非常廣泛的領域,寫下200多篇學術論文,涉及神經病學、免疫學、內毒素、胚胎學、氣味學,以及多種疾病的病理學和藥理學研究等。他甚至興致勃勃地研究過比較語言學和漢語詞源學。書中的大多數篇章,都來自他本人的直接研究成果。也有些篇章是有感而發和有為而作的。比如,第二篇寫於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之際,麵對人們對“月菌”的警惕,揭出了這種態度深處的人類沙文主義本質;關於計算機的一篇,是有感於當時某些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誇大;有幾篇關於醫療保健製度和科學規劃的,乃是作者對於這些方麵社會問題的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