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數字化生存》(1 / 3)

一、概述

尼葛洛龐帝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西方媒體推崇他為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1996年7月被《時代》周刊列為當代最重要的未來學家之一。這位舉世聞名的媒體實驗室創辦人,也許並不是一個神奇的人,但他卻寫出了一本神奇的書,一本打開互聯網世界的書——《數字化生存》。10多年前,這本書成為了中國人進入互聯網的通行證,當該書的中譯本在中國登陸後,幾乎一夜之間,凡是對計算機和互聯網感興趣的中國人都記住了這個拗口的名字: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對那些對網絡還懵懵懂懂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成為跨入數字化奇妙新世界的最佳指南。

1996年是中國走進數字時代應該紀念的一年。在那一年中國最早一批互聯網使用者將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引入中國,就此“互聯網”以極快的速度和極強的力度闖進了中國普通人的視野和生活,掀起一股全國性的數字化和網絡颶風,為尚處於蒙昧狀態的中國大眾上了一堂極其生動的教育課。《數字化生存》對當時中國的IT業界人士和因特網愛好者來說如同打開一扇門的金鑰匙一樣,是中國IT業的一縷曙光。

也許幾年前《數字化生存》中所描述的未來數字化生存的方式,讓我們感到匪夷所思,但現在,我們開始踏入數字化生存的門檻,開始嚐試和享受數碼科技為我們帶來的數碼生活。當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MP3播放器等數碼產品已經開始成為人們追逐的時尚,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時,人類的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更加數字化。如果你不想與時代脫節,不妨打開尼葛洛龐帝這本經典之作,去領會“數字化生存”的含義。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作者文風幽默、見解犀利,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和我們每個人的必讀之書。

二、內容簡介

1991年的一天,《連線》雜誌的發起人走進阿姆斯特的一家灑吧,他的心情非常糟,因為他的《連線》雜誌瀕臨停刊,為了籌集資金他已經遭遇了無數冷遇。在這間酒吧裏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盡管心灰意冷,但他還是向這個陌生人介紹了自己的《連線》雜誌。讓他喜出望外的是,幾天後,這位教授決定對雜誌進行投資。這位雪中送炭的投資者就是尼葛洛龐帝。

尼葛洛龐帝明確表示為了投資安全、提高雜誌品質,要求在最後一頁開辟自己的個人專欄。而就是尼葛洛龐帝的這個個人專欄使《連線》勢如破竹,刮起了媒體旋風。1995年,尼葛洛龐帝將他在《連線》初期發表的18篇文章結集成書出版,這就是著名的《數字化生存》。這本書一推出立刻風行全球,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

“計算不再隻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尼葛洛龐帝在本書前言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思想是比特(bit,即bi nary digit),作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尼葛洛龐帝認為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如果說是“原子”,那麼,數字化革命後的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比特和原子遵循著完全不同的法則,它沒有重量,易於複製,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在它傳播時,時空障礙完全消失。原子隻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低,比特則可以由無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高。

尼葛洛龐帝認為雖然信息仍然是以報紙、雜誌的形式(原子)傳播的,但其真正的價值卻在於內容(比特)。我們仍然用金錢(原子)來購買物品與服務,但是世界範圍內的資金流——每天數以萬億計——卻是通過電子計算機控製的電子資金轉賬係統(比特)來實現的。現行社會的種種模式正在迅速轉變,形成一個以“比特”為思考基礎的新格局。因此尼葛洛龐帝宣稱,“後信息時代”已悄悄來臨。後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這裏的個人化,不僅僅是指個人選擇的豐富化,而且還包含了人與各種環境之間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間,機器扮演的角色是使這種配合能夠接近過去沒有機器時的自然與和諧。這就要求機器對人的了解程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物為人所役。在科技的應用上,人再度回歸到個人的自然與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