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養
理解和掌握烹飪的基本條件。
知識拓展
1.物理學
2.化學
一、烹飪
烹飪是人類飲食活動的核心和基礎,一切生物都是從自然界攝取養料來維持生命、發育成長和繁衍後代的,而人類自從掌握了火的利用後,才逐步擺脫了依靠饑餓求食本能和味覺擇食本能的生吞活剝、茹毛飲血的狀況,有了以原料選取、工具裝備和技法掌握為基本要素的烹飪活動。
《周易·鼎卦》認為:“以木巽火,烹飪也”,即在鼎下燃木生火、散發火力使鼎內的食物發生變化,從而把生食變為熟食。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烹飪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烹飪原料的種類、烹飪用具、烹飪技法的改變,人們對飲食營養與衛生和審美要求的改變,烹飪的社會性日益增強。
烹飪就是人們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加工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動。
烹飪的意義是加熱並調味,使食物更為美味;通過加熱和調味可以殺菌消毒,保障人體健康;美化菜肴,使之賞心悅目;易於消化吸收。
人要生存,就得飲食,飲食就離不開烹飪。烹飪有它的內容、性質和意義,並不是簡單的做飯炒菜。《呂氏春秋·本味篇》認為:“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誌弗能喻”,即烹調食物時,鼎中的各種變化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
二、烹飪的基本條件
要保證菜肴達到其質量的色、香、味、形、質、器、營養等基本要求,除必須嚴格按照烹飪製作的工藝規程,運用不同的工藝操作技術之外,還必須具備基本的條件才能實現。烹飪的基本條件主要有菜肴原料、火(熱能源)、烹飪器具及掌握烹飪技術的人員四個方麵。
一、菜肴原料
菜肴原料是菜肴的物質基礎,是烹飪工藝操作的實施對象,不同品種和品質的原料,不僅是采取不同烹飪工藝過程和不同方法製作食品的依據,而且也是保證食品質量的前提,因此選料是菜肴具有特色的關鍵。
二、烹飪能源
烹飪能源是菜肴製作中使自然狀態的可食性原料熟化的重要條件,傳統的烹飪能源來自於“火”。火的利用對人類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了“火”,人類才開始熟食,熟食的開始就是烹飪的開始,也是人類飲食文明曆史開始的標誌。從古至今,人類用來烹飪的能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烹飪的能源主要有柴、煤、煤氣、電、石油液化氣及天然氣等。不同能源的利用,不僅表明了社會科學技術的水平,也反映了烹飪技術的發展水平,不同能源有不同的特性,對菜肴的製作有不同的影響,菜肴在製作中對火的利用及火候的掌握與所利用的能源有著密切的聯係。
三、烹飪器具
烹飪器具是指菜肴製作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用具、器皿、爐灶、廚房及餐廳的設施和設備。
1.爐灶
爐灶是烹調時加熱的工具,也是飲食店中的主要設備。烹調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烹調方法需要使用不同的火力,有時在使用一種烹調方法烹製一道菜肴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變換火力的大小,時而大火、時而中火、時而小火。
(1)爐灶的種類 飲食業中所用的爐灶種類很多,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類。
(2)煤灶的附屬用具 爐灶的附屬用具,是指爐灶生火、遮火、加煤、出灰時的用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火鉤—鉤出爐底煤渣的工具,是一根直的圓鐵條,一頭有鉤,另一頭有圓形把手。長短粗細不一,視爐灶的大小與使用方便而定。
火扡—插入爐心,疏通煤層的工具,也是直的圓形鐵條,一頭尖,另一頭有圓形把手。
火鉗—用於夾爐中的煤塊、煤渣和雜物的工具。形如剪刀,為雙把手。另一端是兩根頭部呈扁圓形的鐵條。
煤鏟—鏟煤灰、煤渣和加煤用的工具。鏟頭形如簸箕,端頭有木柄,柄端有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