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養
1.掌握菜肴形態的創新與變化規律
2.掌握形態對菜肴創新的影響
知識拓展
1.烹飪美學
2.刀工知識
形為“菜之體魄”或“菜之肌體”,它是菜肴必須具有的物質因素。在菜肴變化中,形分人為改變的形態(菜肴盛裝入盤後的整體形態)和自然形態(菜肴自身的形體)兩大分類。
一、自然形態的變化
(一)方法
自然形態,是指構成菜肴的原料成分所呈現的簡單幾何體。它主要包括:絲、丁、片、塊、粒、末、球、多麵體等的形狀,這些簡單的形狀利用一種刀法就可以加工成形。如肉可以加工成為肉絲,也可以加工變化成肉片、肉丁、肉粒、肉末等;青筍可以加工成為青筍片,也可以加工成為青筍絲、青筍丁、青筍塊等。
這些原料的形狀加工簡單,但是這些簡單形狀的變化也能使菜肴不會感受單一,在一定條件下,同樣主料,同樣的味型,同樣的烹調方法,隻要主料形狀的選用不同就可以變化出豐富多彩的菜肴,相應的配料形狀選用不同,其變化也是如此。
(二)範例與解析
1.菜肴名稱:爽口兔
主料:兔肉150克
配料:野山紅尖椒25克,酥花生仁15克,酥杏仁15克,榨菜30克
調料:鹽2克,醬油5克,蔥花10克,味精1克,紹酒10克,鮮湯20克,水澱粉20克,食用油80克
做法:
①兔肉洗淨後切成0.8厘米的粒。鮮紅辣椒摘把、洗滌後切成長0.6厘米的粒。野山椒也切成長0.6厘米的粒。榨菜切成0.5厘米大的粒。花生仁、杏仁用刀鍘碎成顆粒狀。
②兔肉粒裝入碗內加鹽、紹酒、水澱粉拌勻(調味上漿),另一碗內放入醬油、味精、紹酒、水澱粉、鮮湯兌成調味芡汁。
③炒鍋置旺火,放油燒至七成熱,放入兔肉粒炒散籽,加入野山椒粒、紅椒粒、榨菜粒炒香,倒入調味芡汁收汁,加蔥花、碎花生仁、桃仁炒勻,裝入盤內成菜。
以上這例菜肴的主配料形狀的加工,就是采用一種刀法簡單形狀粒的加工。成菜形狀一致、自然美觀。原料加工時,要注意配料的形不能大於主料的形。(菜肴變化主料可以選用其他的動物原料,如雞肉、豬裏脊肉、牛蛙腿肉、魚肉等。此菜肴的味型是鹹鮮帶辣的家常味,另外可以選用酸辣味、魚香味,其成菜效果都很好。)
2.菜肴名稱:蚌殼魚
主料:帶皮魚肉400克
配料:蝦仁20克,鬆仁20克,熟火腿粒20克,熟豌豆20克,魚蓉100克
調料:鹽4克,紹酒10克,胡椒粉1克,味精1克,蛋清澱粉20克,鮮湯100克,水澱粉20克,食用油1000克(約耗70克)
做法:
①魚肉洗淨、修切成寬6厘米的魚身,然後順著魚身長采用斜片刀法將魚肉片成兩刀一斷的夾刀片(魚皮處相連),然後將片下的連刀魚肉片修成蚌殼形,用鹽、紹酒調味,加蛋清澱粉拌勻。將蝦仁、鬆仁、火腿粒、熟豌豆、鹽、味精拌勻成餡料。
②每一片“蚌殼”魚肉中瓤入餡料,然後用魚蓉將魚片的“口”封住避免餡料漏出。
③鍋內燒油五成熱,將瓤好的“蚌殼魚”放入油鍋裏加熱定形、成熟,撈出裝入盤內(可以作盤飾美化菜肴)。
④炒鍋洗淨置火上放入鮮湯、鹽、胡椒粉、味精燒沸,用水澱粉勾清芡,再加入少許食用油即成鹹鮮味芡汁,將鹹鮮味芡汁澆淋在“蚌殼魚”上麵,即可成菜。
這一道菜肴利用原料的自然形,運用簡單的刀工技藝處理,就變化出了一道新的菜肴。“蚌殼魚”也可以采用蒸的方法成菜。成菜裝飾可以用魚頭、魚尾作為“全魚”成形。製作“蚌殼魚”可以選用重約600克的草魚。
二、藝術造型的變化
在菜肴製作中,為了使菜肴更有其實際意義和綜合價值,常采用各種新型工藝進行藝術的加工,使之做出的菜肴既能成為美味佳肴,讓人大快朵頤,一飽口福,也能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讓人細細觀賞,領會其中之意。
(一)利用嫻熟刀工技藝將菜肴原料剞出各種形態
1.藝術形態的變化
利用刀工技藝,可將菜肴原料剞出各種形態,如鬆果形、苞穀形、龍舟形、菠蘿形、菊花形、曼陀羅花形、鳳尾形、麥穗形、牡丹花形、燕子形等,有的可以直接烹調成菜,例如“菊花魚”、“飛燕魚”等,有的需要再進一步組合後,加工就成為一個個可食的藝術作品,例如“菠蘿魚”、“苞穀魚”、“龍舟魚”等。
2.藝術造型範例與解析
(1)菜肴名稱:菠蘿魚
主料:帶皮魚肉1000克
配料:青椒8個
調料:鹽3克,紹酒10克,薑10克,蔥10克,鮮橙汁100克,番茄醬10克,白糖20克,鮮湯50克,幹澱粉150克(約耗50克),水澱粉20克,食用油2000克(約耗100克)
做法:
①魚肉洗滌、修切成長約16厘米、寬7厘米的條,共6~8條,然後在每條魚肉上剞交叉的十字花刀(剞刀刀距寬0.5厘米、深度為原料厚度的4/5)。青椒洗滌、去籽修剪成“菠蘿葉”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