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處理器問世

自I4004問世以後,微處理器又經曆了幾次較大的改進,英特爾公司則大發其財,歡度著黃金般的歲月。這使得美國、日本的許多公司十分羨慕,紛紛投入力量進行研製。與此同時,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集成度也提高得很快,微型化晶體管數超過1萬的芯片稱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到1978年,一個芯片上包含的微型化晶體管數已達到100萬個。這對於製成“功能更強大”的微處理器客觀上創造了有利條件。有人說,微處理器發明的重要意義超過了上一世紀作為交通大動脈的鐵路建設,也超過了20世紀的現代化代步工具——汽車的廣泛使用。

還在微處理器問世後不久,英特爾公司總裁戈登·穆爾指著它向客戶宣布:“如今,我們公司可以生產微處理器芯片了。它可以有幾千種不同的用途。”下麵幾項大家熟悉的產品都用到微處理器:個人電腦(即通常所說的“微機”)、電子遊戲機、電子表、袖珍計算器……微處理器的應用極其廣泛,如今,彩電、錄像機等高檔電子產品已大量地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且不少是遙控的。夏天,我們可以舒適地仰坐在躺椅上,冬天躺在暖和的被窩裏,隻要輕按身邊小小的遙控器,就能想看什麼節目就看什麼節目。這種深受廣大用戶喜愛的高新技術產品,其關鍵就在於遙控器中有個微處理器。

又如微波爐,老式的定時器功能有限,每次至多用15分鍾,超過此限定時就不準確了。而微處理器用電子接觸鍵盤和數字顯示器代替老式的按鈕和旋鈕,可以準確測定各種食物的燒煮時間,按程序連續操作,大受顧客歡迎。

其他如電子天平、程控電話、數控機床等等,也都是使用了微處理器的結果。

由於生產工藝、技術的改進,微處理器的價格十分低廉。這也是它易於得到廣泛應用的有利條件之一。I4004的價格起初是400美元左右,現在用2美元就可以買一個功能比它強得多的微處理器。

曆史上曾經有過兩次大規模的產業革命。第一次是由蒸汽機的發明帶動起來的;第二次是由電力的廣泛使用造成的。有人說,電子計算機的問世標誌著第三次產業革命的開始。實質上,第三次產業革命是由微處理器的發明和應用帶動起來的。霍夫被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有影響的七位科學家之一。過去,各種類型的計算機雖也造了不少,但畢竟數量有限,其影響從來沒有微處理器這樣深入和廣泛。小小的微處理器可以大量生產,價格又很便宜,就像花草的種子一樣撒得鋪天蓋地,今天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得與電子產品打些交道,或多或少都得與計算機有些關係。

以往的技術革命基本上是耗能型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煤,這次技術革命是節能型的,對於當時西方國家克服“石油危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往的技術革命往往是用機器代替人幹活,而這次技術革命側重用電腦代替人腦的勞動。對於第三次產業革命,我國政府給予高度重視,認為這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並研究製訂了許多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策。

電子計算器的誕生

電子計算器,你們一定都很熟悉吧!在今天所有的計算工具裏,使用人數最多的恐怕就數袖珍電子計算器了。它價格低廉,使用簡便,易於攜帶,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通常人們所說的電子計算器,實際上是袖珍電子計算器的簡稱,它是人們進行算術運算及初等函數運算的好幫手。不僅銀行的會計、商店的營業員、個體戶商販離不開它,就連一些上街購物的顧客,也經常隨身攜帶。計算器也是學習的好幫手,除低年級學生由於需要大量練習算術運算,不宜使用計算器外,一些已經具備較高計算能力的高年級學生,練習計算已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碰到某些耗時較多的繁雜運算,可以借助於計算器加快計算速度,以節省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理解和思考上去。

廣義地說,袖珍電子計算器其實也是微型電子計算機的一種特殊類型,它與一般通用計算機的主要區別在於程序輸入方式的不同。計算器的程序一般都已經固定,隻需按鍵輸入數據和運算符號就會得出結果,就是小學生也能掌握。而一般計算機的程序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改動,或重新輸入新的程序。

計算機(英語叫Computer)與計算器(英語叫Calculator)在漢語中僅有一字之差,漢語中“機”和“器”也沒有嚴格的界限,隻是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叫法。在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還有多數海外華人把計算器也叫做“袖珍計算機”。我們稱為計算機的,他們叫做電腦。大家可不要把它們混淆起來了。

電子計算機誕生前,人們常用的計算工具是計算尺、算盤、手搖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問世後,老式的計算工具都黯然失色,不過它價格昂貴,用它解決普通計算問題真是“用牛刀殺雞”,大材小用了。

電子計算機使用時要編寫程序。但如果很簡單的問題都得編寫程序的話,那就成了一種不堪忍受的負擔。怎樣才能設計出一種新式計算工具,用來代替計算尺、算盤和手搖計算機進行各種算術運算,而又不必每次都編寫程序呢?為此,很多人都作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