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探索新的養殖模式、研究新的養殖技術和方法來減輕養殖環境壓力,維係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健康養殖技術相對於傳統的養殖技術與管理,包涵了更廣泛的內容,它不但要求有健康的養殖產品,以保證人類食品安全,而且養殖生態環境應符合養殖品種的生態學要求,養殖品種應保持相對穩定的種質特性。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國畜牧養殖技術及其管理出現的隨意性,導致疫病蔓延、種質退化、產品質量下降,甚至影響了食品的安全。因此,發展我國的集約式養殖、健康養殖技術和管理,已是我國畜牧養殖產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然產物。
第二節我國動物健康養殖發展方向
一、進行動物品種的選育工作,培育抗病、抗逆性強的優質品種種質是動物健康養殖的物質基礎,是基本的生產資料,選育和推廣動物良種養殖,既不增加勞力、飼料和生產設備,又可獲得增產,提高品質。因此,在大力提倡科學養殖的同時應積極開展良種引種、選育、自育、自繁和提純複壯工作,為畜牧養殖打下堅實的基礎。解決人工圈養條件下動物的疾病,基本上遵循著兩條技術路線,一是讓養殖環境條件滿足動物的生理生態要求;二是培育和選擇適應於高密度集約式養殖條件的養殖品種。因此,必須選育和改良適應於各種養殖方式的養殖品種,使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配套。具有較強的抗疾病及抵禦不良環境能力的養殖品種,不但能減少疾病發生機會,降低養殖風險,增加養殖效益,同時也可避免大量用藥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培育開發抗病、抗逆的養殖品種對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二、提倡健康養殖模式、開展科學飼養
養殖模式是影響養殖效果和環境生態效益的重要技術關鍵。養殖模式包括養殖品種選擇、飼養密度、投入產出水平以及畜牧養殖和其他生產方式的結合等諸多方麵。許多現行的動物養殖模式多從追求產量和經濟效益出發,品種搭配不夠合理,養殖生產方式單一,結果非但達不到所追求的高產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養殖環境的惡化,影響了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同時還對自然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可持續的健康養殖模式應當是品種選擇合理,投入和產量水平適中,種植業、禽畜養殖業和加工業有機結合,通過養殖係統內部的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達到對各種資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養殖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在取得理想的養殖效果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最佳的環境生態效益,形成適合各種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文化、經濟特點的健康養殖模式。
養殖設施是開展養殖的重要物質基礎,養殖設施的結構和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畜牧養殖應用以及養殖效果和環境生態效益。要開展健康養殖,達到養殖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現行的養殖設施結構進行改造,新型的養殖設施,除了具有提供動物生長空間和基本的防疫功能之外,還應具有較強的環境調控和淨化功能。在各種養殖模式中,應重點研究多元養殖及生態養殖低耗、高產的健康養殖技術工藝,開發環境清潔技術、生物降解技術等。
三、進行綠色飼料添加劑的研發
綠色畜牧飼料是指使用對動物和人類均安全的飼料,生產出的畜產品是安全的。目前,在養殖業應用較廣、生產技術也相對成熟、合適的替代抗生素的綠色飼料添加劑有以下幾類。
1.酶製劑
酶製劑主要是通過補充動物體內自身內源酶的不足,促進飼料中營養成分的分解,進而加速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如在仔豬日糧中添加植酸磷可替代磷酸氫鈣,節約飼料成本,鈣、鋅、銅、鎂等礦物元素的利用率提高20%,增加飼料中蛋白質、氨基酸、澱粉和脂肪的利用率,減少糞便排泄物中磷含量30%~50%,減少環境汙染,達到健康養殖的目的。
目前應用較多的單一酶製劑有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植酸酶、澱粉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和糖化酶,生產上一般根據生產目的,將幾種單一的酶製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複合酶製劑),再添加到飼料中。
2.微生態製劑
是指通過調節動物腸道微生態平衡,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動物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的活微生物或其培養物。在仔豬日糧中添加微生態製劑,可維持仔豬腸道內有害菌與有益菌的生態平衡,調節腸道內酸度,使腸道內pH值適合消化日糧營養成分,降低仔豬腹瀉率和飼料中藥物使用量。目前,已初步開發成功的有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蠟狀芽孢杆菌、糞腸球菌、百得酸小球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