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在四川建成並順利啟動。這一實驗的目標是設法將氫彈爆炸這一瞬間完成的核聚變現象變成緩慢的過程,從而使它充分被人類所利用。
按照目前世界能源消耗量增長的趨勢,地球上蘊藏的石油和煤炭有可能在幾百年甚至百年之內消費殆盡,因而,發展原子能勢在必行。
最早被人所發現的原子能是重元素的原子核裂變時產生的能量,人們利用這個原理造出了原子彈。後來,科學家發現在太陽上不斷地進行著4個氫原子聚變成1個氦原子的熱核反應,由此放出了如此多的光和熱。科學家從這裏得到啟發,根據這個原理製造了氫彈。氫彈爆炸雖然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但由於不能控製反應速度,是一種“不可控的聚變反應”
,用來作武器可以,用來作機器動力就不行。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一條如何引起輕元素的原子核發生有控製的聚變反應——受控核聚變反應的途徑。這個途徑是:把核聚變燃料加熱到1億度以上的高溫,使氫元素完全分離成離子和電子,然後用一種強大的外力,在一定時間內把粒子的密度約束到每立方米1萬億億個以上。這樣,離子之間就能互相碰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並把反應持續下去。
倘若受控核聚變一旦實現,那麼地球上豐富的氘等輕核燃料就將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嶄新的燃料。有人計算過,單是大洋裏的水就有13.7億立方千米,在這麼多海水中儲藏著大約兩萬億噸氘,即使人類需要的能源比現在增加一千倍,也夠用上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