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為什麼要花工夫去研究下棋機器人(1 / 1)

“機器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機器,不過這種機器是相當高級的機械電子機器。在它身上,具有模仿人某些功能的能力;或者,它能使人的某些功能得到延伸和放大。這些功能有:用視覺和嗅覺來識別環境,對疑難問題求解,對某些計劃作出決策以及對未來事務作出規劃,用機械“手”和“足”進行操作及行走等等。機器人的問世和應用,在提高生產能力、減輕勞動強度、把人從危險和惡劣環境下解放出來等多方麵顯示出它的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在礦山采掘、海洋開發、航天事業以及國防軍事方麵具有廣泛而實際的應用價值,對各項科學研究也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世界上第一台機器人,是美國於1960年製出的。從1962年起,美國成立“尤尼梅森”公司,正式定型生產“尤尼梅特”型機器人。在此之後,日本、法國、德國、瑞典、前蘇聯等國相繼開始了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工作。近幾十年來,機器人的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尤其是從20世紀70年代起,微型計算機和機械手相結合之後,機器人的研製工作進入了“智能化”階段。從80年代初期開始,機器人的成本隨著批量生產而日益下降,可靠性則越來越高,機器人在工業領域中已逐漸地進入了廣泛普及的階段。

到目前為止,工業發達國家的機器人產量和產值,都以每年平均20%—30%的增長速度在發展。就機器人的擁有總量來說,日本的機器人數量居世界首位,其次是美國。

機器人的劃分方式有多種,其中比較主要的一種是按功能高低不同分為幾“代”。一般來說是分為三代,其中,第一代是指以固定程序或者可編程序工作的,不具有對外界信息進行反饋的“機械手”,或者叫做隻有“手”的機器人;第二代則是具有力覺、觸覺、視覺等對外界信息進行反饋功能的機器人;第三代是所謂的“智能機器人”,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能自行進行學習、推理、決策、規劃等。美國和西歐諸國傾向於隻將具有可編程序以上功能的裝置稱為“機器人”,但是日本則把一、二、三代統統稱之為機器人。在我國,人們習慣於把第一代機器人,即以固定程序工作的機器人叫機械手。

在智能機器人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要算會下棋的機器人了。

第一架下棋機器人是美國人塞繆爾在1959年發明的。經過不斷改進,現在最好的下棋機器人能夠擊敗除少數大師以外的優秀棋手。一種專門陪伴孤獨棋手下棋的下棋機器人也已上市。

下棋機有一台電子計算機作為自己的腦子。它能根據不同對手不斷變化的棋路和打法,確定自己怎麼樣走。國際上舉行過幾次電腦象棋賽。1980年第三屆世界電腦象棋冠軍、美國的“貝爾”,能在3分鍾內從兩千多萬種招法中作出選擇。

為什麼要花工夫去研究下棋機呢?這不是單純為了下棋。下棋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的一種。智能機器人具有某些分析、判斷、計劃、決策和學習的能力。它是人工智能,是模仿人的思維的。而下棋的思想邏輯是人腦思維的典型方式之一。棋局變化多端,思考計算的難度很大。因此,研製下棋機器人,對人工智能的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下棋機器人是奇妙的。但“機器人”畢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人在下棋時並不依靠煩瑣的計算,而是憑戰略觀點、辯證思維以及積累經驗所形成的戰術技巧等等。這是機器人比不上的。

我國榮獲國際象棋大師稱號的吳曉瑩,在菲律賓參加亞洲第十區女子個人賽時,和下棋機器人較量過。這個機器人果然不簡單,第一輪就擊敗了菲律賓的女子冠軍。吳曉瑩在第五輪迎戰機器人,雙方走了五個回合後,吳曉瑩發現機器人采用的是古老的契柯林防禦法。布局初看平淡,實際暗埋陷阱。她決定不按棋譜弈法去拚,下了一步怪招。這一來,出乎機器人的意外,機器人苦思了10多分鍾,走了一步笨棋。後來越搞越被動,終於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