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複旦大學,在進入上海複旦大學以後,他更加勤奮學習,臨近畢業時,他已經成為生物係的高材生了。
留學經曆
1930年童第周在親友們的資助下,遠度重洋,來到北歐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在歐洲著名生物學者勃朗歇爾教授的指導下,研究胚胎學。
當時,他發現有的外國留學生對中國人抱著一種藐視的態度,說“中國人是弱國的國民”。和他同住的一個洋人學生,公開說:“中國人太笨。”
聽到這些,童第周再也壓抑不住滿腔的怒火,對那個洋人說:“這樣吧,我們來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看誰先取得博士學位。”
童第周憋著一股氣,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的民族爭光!”
4年之後,通過答辯,比利時的學術委員會決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學位。在榮獲學位的大會上,童第周激動地說:“我是中國人,有人說中國人笨,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說明中國人決不比別國人笨。”
學術研究
在抗戰期間的那些動蕩的日子裏,他一直沒有放棄他熱愛的研究工作,並在經典胚胎學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很大突破,引起國際矚目。
童第周與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他們在兩棲類胚胎發育的研究中,發現纖毛運動方向的決定時間在原腸期和神經板初期,證明外胚層纖毛運動的方向決定於中胚層和內胚層,而且這種感應能力在個體發育中是沿著胚胎的前後軸從頭到尾逐漸減弱的,表明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
他們還證明這種感應能力是由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引起的,這種化學物質通過細胞間的滲透作用,誘導了胚胎纖毛的運動方向。就連國際學術界也公認童第周是脊椎動物實驗胚胎學的世界權威!
成為中國的“克隆之父”
1950年,經童第周提議,中國科學院在青島設立海洋生物研究室,這一年,他48歲。1934年從比利時回國已經整整16年了,最好的年華都在戰亂動蕩的時代裏過去,年近半百,童第周終於有了一間安寧的實驗室。
他在1930~1960年期間,利用青島文昌魚、海鞘和魚類為材料,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胚胎學研究。他係統地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脊椎動物文昌魚卵子發育的規律,精確地繪製了器官預定形成物質的分布圖,證明了文昌魚分裂球具有一定的調整能力等,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分類學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證據。
這些研究成果至今是科學文獻中的精品,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童第周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克隆之父”。
1948年,童第周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應美國洛氏基金會邀請到美國耶魯大學任客座研究員。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生於北平(今北京),江西省德安縣人,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夢,誕生於兒時那片美麗的園藝場
大約6歲時,袁隆平參加一次郊遊,老師帶著他們來到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私人園藝場。雖然那裏規模不大,但那些紅紅的桃子、果實累累的葡萄、漂亮的花花草草對小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給幼年的袁隆平的印象極為深刻。剛好他那時才看過一部電影《摩登世界》,裏麵的花園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他覺得這一切實在是太美了!當時,他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農學係畢業的袁隆平,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毅然從四川重慶來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農校任教。
誌,誕生於那個饑餓的年代
袁隆平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他出生在北京,從小家境還可以,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卻一直讀書受教育,前後輾轉到了北京、重慶、武漢、南京等大城市。母親啟蒙了他的英語,後來又上過教會學校,因此會說一口地道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