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一場罕見的饑荒席卷神州大地。袁隆平親眼見到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坎上,很多人因饑餓得了浮腫病。袁隆平為這沉痛的現實深深感到不安。從那一刻開始,他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終生的追求。人類到底能否戰勝饑餓?袁隆平思索再三,認為還是要靠科技進步。
為了實現“所有人不再挨餓”的夢想,袁隆平以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一頭紮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中。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讓現實中落後、貧困的農村能變得如兒時園藝場那般富饒而美麗。為此,他所經曆的困苦與磨難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努力著。
雜交水稻之父
如今,袁隆平以自己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跡——最早將雜種優勢廣泛應用於水稻生產。目前在中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的眼界很小,他隻在一粒小小的稻種上傾注了所有的精力;袁隆平的貢獻很大,他讓這粒稻種解決了13億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現在,這位品牌價值高達10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正把心血投注到“超級雜交稻”的研製上。據說,它不是比一般品種的雜交稻增產25公斤、50公斤,它將可能增產150公斤、200公斤、250公斤。
惠及全球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獲得成功之後,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並且開始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
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
雜交水稻逐步推向世界,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鄭作新——發現峨眉白鷳
鄭作新,從事鳥類學研究60多年,撰寫專業書籍30多部,研究論文140多篇。研究成果曾先後7次獲得國家和科學院的重大科技成果獎。
鄭作新,中國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於福建福州。1926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生物係。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曆任福建協和大學係主任兼教務長、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中央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動物學會、中國鳥類學會理事長、國際雉類協會會長等職。他對中國鳥類進行係統的考察和研究,曾發現中國鳥類16個新亞種,撰寫了1000多萬字的論文和專著。
發現峨眉白鷳
1960年春天,鄭作新登上了四川省的峨眉山。峨眉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這裏山巒迭秀,林木茂盛,氣候溫和,風景秀麗,一年四季遊客不斷。這裏的生物資源也很豐富,因此吸引了不少專家來考察。鄭作新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鄭作新在考察中,來到一位老鄉的小茅屋休息。在茅屋的一個角落裏,鄭作新發現了一隻美麗的鳥。他仔細一看,不由得怔住了:原來,這是一隻少見的雄性白鷳!它的頭頂仿佛戴著一頂華貴的帽子,紅紅的冠子後麵,披著幾綹藍黑色的羽毛,閃爍著寶石般的光澤;腹部的羽毛是藍黑色的,跟背部和翅膀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幾棵長長的白色尾羽,使它的身體顯得修長而又俊美。
鄭作新知道,白鷳是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共有13個亞種,都生活在我國的雲南、廣東、廣西、海南島以及東南亞的柬埔寨、越南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高山竹林裏,峨眉山從來沒有發現過。於是他感到奇怪:這隻白鷳是從哪裏來的呢?該不會是遊客從外地帶來“放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