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食和運動,雖然簡便易行,卻難以堅持,因為饑餓和疲勞常常動搖人們的信心。於是,近年來學者們試圖找出一種既不影響口福,又能減少體重的途徑。例如,國外研製出一種減肥脂肪,它的外形和色、香、味與動物脂肪毫無二致,但人體卻不能吸收。尋找一些減肥食物,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麵。例如我國南方四川等省產的魔芋,就是一種。魔芋中含有40~50%的葡萄甘露聚糖,可以有效地防治便秘、膽結石、結腸癌、痔瘡和靜脈瘤,被稱為“胃腸道的掃把”。葡萄甘露聚糖的膨脹係數極大,可達到原體積的30~100倍。日本將它做成助控保健食品一海曼那,吃得不多,能給人以飽感,可避免因營養吸收過多而發胖。國外報紙稱它是“肥胖者的福音”,“肥胖者再不用忍饑挨餓了”。
此外,針灸減肥,自我暗示減肥也在試行,並在某些人身上取得了成效。美國等國的醫藥廠商,正在研究能使體內熱量充分利用,而不變成脂肪的生熱藥。據說這種藥將比其他減肥藥更加優越。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一定能克服自身的肥胖。
口吃之謎
從人類開始使用語言起,就存在著口吃現象。自古以來,曾有許多人研究和探尋給人們造成語言障礙和精神痛苦的口吃之謎。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提出,口吃是人的四種基本情緒發生混亂的結果。100多年前,有位普魯士外科醫生,試圖用割去一部分舌頭的方法來治療口吃,結果隻是給這些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
第一次對口吃進行係統研究的人,是60年前美國愛俄華大學的溫戴爾.約翰森。他是因自己深受口吃之苦而立誌研究這個問題的。但是,由於他確信自己無論在神經上還是生理上都沒有缺陷,因此隻提出了一種觀點:口吃是人在兒童時期模仿口吃者講話學來的。但是,他從未能證明這種觀點。
據統計,每100人中就有1~2名口吃者。在口吃者中,大約有1/5的人是暫時性口吃,一般發生在2~7歲期間,成年後口吃自行消失。另外4/5的人是持續性口吃。迄今為止,許多矯正口吃的方法都有助於增強講話的流利性。但經矯正後,通常表現為講話速度較慢。
從特點上看,口吃者講話中充滿了快速的重複和突然的停頓。由於聲音的產生要求大腦、呼吸係統、聲帶、舌、齶和唇的協調配合,因此,生理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出是哪一部分器官失常造成了口吃。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口吃的原因很簡單,隻是因為口腔送氣不足,不能把要講的話語連續發出。還有的人提出,口吃是大腦兩個半球爭奪對語言控製的衝突造成的。但是,這種推測一直無法證實。相反,口吃者的大腦與正常人是沒有區別的。事實上,正常人偶爾也會出現表現為口吃的語言障礙,而且這種現象與口吃者一樣,通常都是出現在一句話開始時或換氣之後。
在一般情況下,當口吃者唱歌,低語,參加集體朗誦或沒有留意自己在講什麼話時,幾乎沒有口吃現象。但是,當他們處於緊張和壓力之下時,如作公開發言、打電話或介紹情況時,口吃就會變得很嚴重。在學校裏,口吃的兒童和同學在一起時,可以順利地背誦課文,但在課堂上教師檢查時,他們則會張口結舌。
根據上述現象,許多心理學家把口吃歸因於教師對學生過於嚴厲或家長對孩子過於苛刻,這些因素在孩子內心中引起無法解決的衝突,而口吃則是這種內心衝突的表現。但是也有許多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指出,許多口吃者在兒童時代並沒有經曆過類似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