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體生理解秘(4)(1 / 3)

這個實驗還證明,操作性記憶確是與敘述性記憶完全不同的一種機製。因為盡管第一組白鼠腦內注入了抗纖維蛋白溶酶劑,海馬裏“沉睡”著的番木瓜酶無法活化,也就是說這些白鼠的敘述性記憶受到了阻礙,但它們在操作性記憶方麵卻依然如正常白鼠一樣靈巧。

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大腦怎樣分門別類地接收、處理和記憶外來信息的了:

映入眼簾的視覺信息先傳入大腦後部的第一視野,然後信息從那兒由兩條不同的路徑同時送往顳葉和頂葉。送入顳葉的信息可判斷物體的物理性質(如尺寸、形狀、顏色等),而送入頂葉的信息可判斷物體的空間位置(物體相互間的位置關係)。接著,顳葉和頂葉的信息被送入儲存記憶的“倉庫”一海馬和扁桃體,如果切除大腦的海馬和扁桃體,雖然能判斷周圍的事物,但不能記憶。

在記憶時,外來信息的刺激傳到海馬的神經細胞,神經軸突就會變形。通過電刺激,由神經細胞放出的神經傳導物質與神經軸突上的受體結合,然後鈣離子流入神經細胞內,活化平時沉睡著的香木瓜酶,活化後的番木瓜酶又可分解構成軸突的蛋白質弗得林。若此時增強電刺激,就會加速分解弗得林,出現更多的受體。受體數量一增加,鈣離子的流入數量也會增加,並可活化更多的番木瓜酶,弗得林的分解也會更進一層。結果,由於弗得林的大量分解,引起軸突變形,而新的軸突又會出現。大腦內的神經細胞之間就是通過這樣的持續變化而產生新的結合,從而形成記憶。

以上就是我們現在已了解的敘述性記憶的分子模型,但在大腦裏,記憶顯然還有其他更複雜的模型存在。而且,對於人類怎樣學習、怎樣思維等等問題的奧秘,至今還遠遠沒有揭開。

人類對自己的大腦,也許還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認識得比較清楚吧?!

聲音製冷之謎

一看題目,你也許會問:聲音是空氣的振動,到最後無非是化為熱,怎麼能製冷呢?的確,噪聲是當前社會的幾大公害之一。吵得人無法工作、無法休息,甚至損害聽力。但在適當的情況下,用聲音製冷,代替傳統的氟利昂製冷劑,減少另一種汙染,這也可謂以毒攻毒吧!

通常的製冷機是用一種導熱很好且易於液化的氣體作為製冷劑。首先用壓縮機把“工作氣體”壓縮,使它的溫度升高。這種氣體在通過一個叫熱交換器的係統時,氣體的熱被吸走而冷卻為液體。然後使這種液體快速揮發,溫度急劇降低,從而達到致冷目的。蒸發了的氣體重新進入壓縮機,周而複始,不斷地使房間或冰箱變冷。通常使用氟利昂或類似的化合物作為“工作氣體”。氟利昂會通過機器密封不好的地方溢出到大氣中;如果機器破裂,氟利昂就會跑掉。

人頸部能夠產生聲音的部位氟利昂是氟烷類化合物,通常情況下極為穩定,不會分解,也不會和其他物質化合。它在大氣中飄蕩,最後升到平流層中,受太陽照射就會破壞臭氧層。人們發現,由於包括氟利昂在內的一些化學物質的影響,大氣中的臭氧層不斷變薄,甚至出現空洞,這會對人類生活產生不良影響。這是因為透過臭氧保護層的紫外輻射的增加,會使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減少。海洋中的弱小動物都是以浮遊生物為食的,浮遊生物的減少,會導致許多海洋動物沒有東西吃,數量也就會大大減少。

而目前利用氟利昂作製冷劑的冰箱和空調機已進入千家萬戶。麵對這一狀況,科學家認為,最直截了當的方案就是禁止使用氟利昂,而采用其他化學物質作為製冷劑。但是,尋找氟利昂的代用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能不能找到一種不用化學物質作製冷劑,不會對大氣造成汙染的新的製冷方法呢?於是,人們想到了用聲音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