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許令人難以相信,一個七尺男兒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竟有1000多億條。假如將它們首尾連接起來,長達10萬千米以上。10萬千米有多長?能夠環繞地球兩周半!
血管有動脈和靜脈兩大係統。動脈是“動”的,我們在腕部、肘部、頸部、大腿根部以及頭上、腳上等處都可摸到它的跳動。
血液從心髒出發,通過動脈血管流向各處。它的“流速”依據心髒的收縮或舒張而有不同。例如在大動脈管裏,有時可快到每秒鍾走1米遠,有時每秒卻隻能走0.16米。大動脈的管腔一般是25毫米,管壁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毛細動脈的管腔有的僅0.01毫米,管壁自然是極薄板薄的。
靜脈血管同樣有粗有細。不過,總體說來,靜脈的管腔要比動脈粗些。例如,大靜脈的口徑有30毫米大,可以放進一隻乒乓球。
靜脈裏的血流是在平穩地流動的,它的任務是將動脈送往身體各處去的血液彙集起來,再送向心髒。
動脈和靜脈互相連接,使血液無法“越軌”流到血管外麵來,這才保證血液循環往複運行。
我國古人已知道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有區別的。《內經》中提到:當刺破血管時,有的血管“刺之能射”,有的則“不能射”。為什麼血液的噴射情況不一樣呢?古人認為是“陰氣”與“陽氣”的數量不同的緣故。現在知道,這是血管組織和血液壓力不一樣所致。但無論如何,這種發現畢竟比西方人早得多。
血小板減少為什麼會流血不止
看過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鐵絲紮破,流血不止,差點送掉了性命。人們不禁要問,幸子的皮膚隻不過受了一點輕傷,為什麼就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後果呢?
原來,這與幸子血小板減少有直接關係。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鑽-60的輻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血液內血小板的數量顯著減少,每立方毫米血內僅有4萬個血小板(正常人為10萬~30萬個),幸子的皮膚已出現了瘀血斑,於是皮膚受點輕傷便會流血不止,以致威脅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體成分中的一種,體積很小,直徑隻有紅細胞的1/3至1/2,形狀不規則。血小板的本領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隊”,人體一旦受傷流血,它們就會湧向前去,執行“堵壩”的任務。血小板止血的本領主要來自體內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體受傷時,血小板自動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釋放出來,致使血漿中的凝血酶元變成凝血活酶。這種酶能使血漿裏的纖維蛋白元變成許多細絲,並編織成網,將血細胞網住,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塊,將傷口堵住。同時,血小板的表麵還有一種粘著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傷口處,逐漸形成血栓,將傷口封住。另外,血小板還是許多生物活性物質的攜帶者,其中與止血有關的有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它們隨血小板攜帶到損傷的血管處並釋放出來,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縮,促進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數量一旦顯著減少,便會引起血液凝固障礙而流血不止。
臨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和慢性血病等疾病也會引起血小板減少。醫生常通過檢查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來幫助診斷多種血疾病。外科手術前,也要檢查血小板的數量,以防因血小板過少而造成手術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出現,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保持相對的平衡。
自身的血型能夠改變嗎
無影燈下,醫生正在緊張地對重傷員進行搶救。而輸血,則是搶救傷員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輸血,實施起來有一定困難。隻有血型相合的人才能輸血,一旦不合,就會喪失時機。如果能有統一血型,不需交配試驗,就可以互相安全地輸血,這該有多好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
待檢測的血樣我們知道,人類紅細胞表麵含的抗原,亦稱為“凝集原”,根據凝集原的不同,將人類血液分為若幹型,稱為“血型”。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各國學者先後發現了一種奇異現象:1957年以來有25例以上的報告指出,白血病患者多為A型血,有些是B型和AB型,當他們病危需要緊急輸血時,複查血型,血型卻意外地變成O型。人們驚疑不止,認為第一次檢查錯誤。經核對,原來檢查無誤,此次O型血也千真萬確。當人們困惑不解時,患者經搶救治療後,轉危為安,血型又轉為原來血型。這種奇妙現象,表明在患病過程中,血型抗原性逐漸變弱,終於成為O型;病情好轉,原來的血型細胞出現較多,又恢複了原來血型。這種變化不僅ABO血型係統有,RH和MN血型係統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