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之間為什麼會相克呢?
目前,科學家們對這一問題還沒找出一個十分清楚的答案。不過,這種奇妙的現象肯定與人體免疫防衛係統有密切關係。比如,對癌症來說,它能抑製體內的免疫係統,使之處於“休克”狀態,然後乘機發展、擴散。要是人體同時發生了第二種疾病,就會解除免疫係統的“休克”狀態,於是免疫係統就會對癌症發起進攻,就可能“打敗”癌細胞。
由此可見,人們關於“破罐兒經得住摔,病鬼兒命根長”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平時疾病纏身的人,由於其機體不斷受到病原物的刺激,使分泌功能得以促進和加強,充分調動了體內免疫力的“積極性”,因而壽命反而更長。
這種病病相克的現象,也為治療疾病,特別是一些頑症、絕症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有人從癌症病人發熱後,癌症消失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創造了“癌症加熱療法”,即用電熱褥把癌症病人包裹起來,通電加熱,人為地提高體溫,以殺死體內的癌細胞。也有人設想用“生一次小病治一種大病”的治療方案。我們相信,科學家對病病相克現象不斷深入的研究,將造福於人類。
嗅覺既靈敏又模糊之謎
警察追捕逃犯時,警犬是得力的助手,它依靠敏銳的嗅覺,可以發現逃犯留下的微弱的氣味,從而找到逃犯。其實,人的嗅覺也十分靈敏,雖然靈敏度不如狗鼻子,但在分辨氣味方麵卻有自己的高明之處。無論是各種花香,還是各種香水,人用鼻子一聞就能聞出來。化學工作者在實驗室裏分析了1個月的複雜的化合物,一般人用鼻子有時一嗅即可分辨出來。
氣味分子都是揮發性的,它們飄浮在空氣中。當你吸氣時,氣體分子進入鼻道,經過鼻腔的溫暖和濕潤之後,進入大腦下麵及鼻梁後端兩個狹長的腔室內,腔內有一對如鈕扣般大小的皮膚突出物,表麵覆蓋有濕潤的粘液狀物質,氣體分子便以其神秘的方式同這嗅覺神經元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結合,從而向大腦的嗅覺中樞發出信號。
人體有5種感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據統計,人們在生活中獲得的信息主要來自視覺,其次是聽覺和觸覺,味覺在人們的生活中也顯得很重要,獨有嗅覺,常常被人們忽視,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傳統的生理學常常把人類的嗅覺看作正趨向退化的原始感覺。如今,一係列新的研究使生理學家對嗅覺刮目相看。研究者認為,嗅覺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許多關於嗅覺的謎正等待人們去揭開。
據統計,大約每15個腦外傷病人中就有1人會喪失嗅覺。此外,流行性感冒、腦瘤、過敏性變態性反應、老年等原因也會造成部分或全部、暫時或永久的嗅覺喪失。研究結果證明:人們享用各種食物時,至少有3/4的美味感覺來自於嗅覺,隻有1/4來自味覺。這是因為食物的各種香氣通過嘴巴背後的鼻咽直接進入鼻腔,被大腦感知。一旦失去嗅覺,美味佳肴就會大為失色。倘若你把鼻子捏住,就很難說出是在吃一片蘋果還是一片生馬鈴薯。
嗅覺是一種原始的感覺。人類不像一些野生動物,需要依靠嗅覺生存。按照進化的法則,人類的嗅覺應該逐漸退化,變得越來越不靈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美國費城進行的人類嗅覺靈敏度實驗,其結果令人吃驚:人可以用嗅覺區分兩隻外貌完全一樣的老鼠,這兩隻老鼠各方麵的遺傳特征幾乎完全一樣,隻是染色體上有一組基因不同。這樣細微的遺傳差異,即使用最先進的分析儀器也難以鑒別,可是人卻能用鼻子嗅出它們尿液的不同!人類為什麼會保持這樣敏銳的嗅覺,這是一個謎。
在生活中,不論是什麼氣味,香的或臭的,甜的或酸的,都一股腦兒進入人的鼻子,我們無法選擇。而氣味總是與記憶相聯係的,沒有記憶,氣味將變得毫無意義。嗅覺和記憶在大腦中是怎樣聯係的,科學家們至今仍不太清楚。研究者還發現,嗅覺和記憶的聯係雖然緊密,但人們對嗅覺的記憶也不很精確,這一點不像視覺和聽覺。我們看到一張陌生的臉,立刻可以斷定這是從來沒有看到的,而我們聞到一種從來沒有聞過的氣味時,卻常常覺得似曾相識。為什麼人對嗅覺的記憶不如對視覺的記憶精確?這又是個有趣的謎。
一個人的血管長度能環繞地球兩周半
大江大河都有許許多多的幹流和支流,我們身體裏的“紅河”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紅河之水”——血液是在封閉的管道裏流淌的。這“封閉的管道”,我們叫它“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每個角落,任何部位被刺破了,都會流出鮮紅的血液來,可見血管是無處不在的。由大血管分出小血管,小血管分出細血管,細血管再分出毛細血管……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縱橫交錯的血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