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趣味人體(3)(1 / 3)

同樣離奇的事發生在已經失明6年的美國人薩托拉身上。1981年,他走路時被一隻喂狗用的碗絆住跌倒,頭撞到牆上。這一撞倒使他幸運異常,當他站起來時,他竟然看到了周圍的景象,看到了他從未見過的5歲女兒的小臉蛋。

英國有位名叫伊雲妮.布朗的18歲的姑娘,因一場大病而雙目失明。她男友嫌她瞎眼而決定與她斷絕關係。她萬分傷心,用頭撞牆以求一死。豈料撞了幾分鍾就破涕為笑:她眼睛複明了。她立即將喜訊告知男友,兩人就重新和好並很快結婚了。

1987年3月,我國湖北省漢陽縣一位91歲的老人王田,不慎跌了一跤,幾乎奄奄一息,村裏的人已為她準備後事。想不到老人日漸康複起來了,而且,失明10年的雙眼居然重見光明,原來的滿頭白發大都變為黑發。1992年5月,湖北南漳縣的一位老太太,自幼雙目失明,已整整70年,想不到從3米高處摔下後,能看見東西了。

1992年的一則報道說,美國有位因車禍導致失明的女人,在產下一個女嬰後居然重見光明。醫生認為“這是奇跡”。

最難理解的是,在1987年,因腐蝕性油漆灼傷失明已36年的英國人湯瑪斯,在與一隻導盲狗散步時,突然恢複了視覺。

人為什麼要眨眼

人們常把短促的時間稱為“一眨眼的工夫”。一個人1天平均眨眼1.5萬次,每次眨眼的持續時間不超過0.1秒。人通過眨眼可以保持眼球表麵的潔淨和明亮。但是,如此頻繁的眨眼僅僅是為了保護眼睛嗎?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眨眼與心理密切相關。

世界上最早將眨眼與心理聯係在一起的是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龐德和肯尼迪。他們確認,一個人不論在戈壁灘上跋涉,還是在熱帶雨林中穿行,其眨眼的速率不變。也就是說,眨眼與氣候條件無關,但與完成的不同任務和疲勞有關。他們對從事視覺活動的人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那些在迷宮中尋找路線或在兩條平行直線之間畫另一條直線的人眨眼很少,而疲勞過度者、發怒者、興奮者的眨眼則十分頻繁。由此可以判斷,眨眼與思維存在著某種聯係。

後來,隨著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對眨眼的進一步探索,眨眼的奧秘逐漸被揭開。研究者使用紅外線、照相機和電極測量了各種人眼睛周圍神經和肌肉的電脈衝,發現當一個人處於警覺、厭煩、焦慮、專心致誌等不同狀態時眨眼速率及持續時間明顯不同。有趣的是,眨眼恰好發生在停止觀察和開始思考的瞬間。

研究者證實,警惕性降低了眨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閱讀小說的人與談話的人相比,前者每分鍾平均眨眼6次,後者為12次。在市區街道上開車的汽車司機的眨眼次數明顯少於行駛在城外高速公路上司機的眨眼次數。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如果司機意識到與一輛高速開來的車潛伏著相碰危險時,其眨眼次數幾乎為零。其次,眨眼還是焦慮的“晴雨表”。初學駕駛直升飛機的飛行員比教練員眨眼次數多;心煩意亂的婦女比內心平靜的少女眨眼次數多;麵對聲色俱厲的律師提問的證人比麵對態度溫和的律師提問的證人眨眼次數多。這些都與焦慮有關。眨眼還反映在神秘的人體記憶中。令人驚異的是,眨眼恰好發生在大腦認為不再有新信息、記憶形成的時刻。

在生活中如果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關於眨眼的有趣現象。比如,當你的目光看到一行字的末尾,或者你還沒有看懂而返回重讀前麵的句子時,你立刻會眨眼。此時,大腦似乎命令你在各個重要“站台”暫歇,而眨眼則是這個停歇的重要標誌。於是,有人形象地稱這種眨眼為“思維標點”。他們把低空飛行的飛行員和城區汽車司機短暫而不太多的眨眼叫做“逗號”,而將持續時間長而頻繁的眨眼稱為“句號”。前者似乎把眼前移動的景物分成了可以處理的各個單元,後者則表示要對吸收的信息再進行貯存或思考。腦電波的測量也完全證實了這種假說。

由此可見,眨眼透露了人內心的豐富信息,如果進一步深入研究,也許還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秘密。

腳的奧秘

有位日本教授對腳進行了長達37年的研究,觀察的人數近40萬。他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如果抓一下剛出生嬰兒的腳底,往往右腳底有反應而左腳底“無動於衷”。這說明,左右腳的機能是有差別的。這種反應差別約在出生半個月後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