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腳接觸地麵的麵積比右腳大,男女都一樣。由此可見,左腳主要是起支撐全身重量的作用,而右腳是做各種動作的。人老以後,左腳的作用衰退,所以不易站穩。
大多數人以左腳為主軸決定前進方向。體育運動員、舞蹈演員、戲劇演員在運動或表演時也常用左腳來支撐人體,用右腳來表演動作。多數人攻擊時使用右腳。
要是你閉起眼睛,沿著正前方的一條直線走去,那不要走多遠,你就可能向左偏移了。這種“左傾現象”,正是造成夜晚迷路者兜圈子的原因。過去人們往往認為,夜晚走路兜圈子是遇到了“鬼”。挪威生物學家伽爾德柏克教授曆時30多年,通過對歐、美、亞洲的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最後寫成了一篇著名的論文《動物的行動是以兜圈子為基礎的》。他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人走路時會保持直線的方向,但這主要是間腦和眼睛的功勞。如果僅就雙腿來說,因為一般人的右側腿腳肌肉總是較左側發達,右腳跨步大於左腳,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向左轉了。這樣,人在黑夜看不到目標時,就可能兜起圈子來。
最有意思的是,賽跑運動員都是向左轉圈的。因為1913年國際田徑聯盟成立之際,就把跑的方向規定為向左轉。有人對此解釋說,心髒位於左側,所以重心容易偏左。因重心偏左,就用右腳蹬地麵來增加速度,所以左轉圈容易跑。
研究者發現,千萬年前的古代人腳踝狹窄,5個腳趾分開,人體重心落在腳底的前半部,這對追捕野獸比較有利。可現代人的腳踝呈圓形,腳底比較寬闊,5個腳趾並攏,人體重心位置已移到腳底的後半部分,靈活性就不如古人。如此繼續下去,人的站立能力將逐漸減低。
人的站立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20歲左右的青年站立能力最強,超過50歲就會有所減弱。但是,人的壽命假如超過80歲,站立能力反會比前些年提高些。
一般說,腳底的長度相當於拳頭的周長;7個腳的長度大約等於自己的身高。然而,腳是有“伸縮性”的。人在中午時腳最大,午睡一會兒,腳會縮小一點點。腳在一天中的變化差別有時會達到5%。
兒童的腳幾乎天天在長,每月平均要長1毫米,大約到25歲才定型。
蹈火舞者的腳為何不會被灼傷
4000多年前,印度河盆地民間有這麼一種習俗:每當疾病或災難來臨時,就在空地上挖一個大坑,坑裏放入大量木柴,在木柴上鋪上卵石,然後點燃木柴,把卵石燒得滾燙。巫師赤腳在灼熱的卵石上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詞,神情自若,汗珠不時掉落在卵石上,濺出縷縷濃煙和火花。他們認為跳這種蹈火舞可以驅逐邪魔,消災治病。
以後,這種蹈火舞還逐漸流傳到其他地方,至今在太平洋斐濟群島、南美洲蘇裏南以及非洲一些部落,這種蹈火舞還頗為流行。
令人奇怪的是,蹈火舞者的腳底未塗任何東西,赤腳踩在高溫的卵石上竟然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
有些科學家認為,蹈火舞者都是些有一定功力的氣功師,他們在跳舞時,控製呼吸,全身放鬆,並通過意念導引控製自己的體溫和血液循環,由此增加腳的耐熱力。人類學家史蒂凡.凱南經過深入研究,也基本同意這種看法。他說:“當人的意識由常態進入專一狀態時,它能夠戲劇性影響到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蹈火舞者借助於那種歌舞的氛圍,誘導出催眠狀態,因此即使裸著腳掌也能耐受高溫。這種意念的力量與氣功很相似。”
有些科學家認為,由於長期的鍛煉,蹈火舞者的腳底長有一層厚厚的老繭,像一雙薄底皮鞋,再借助於蹈火舞者的嫻熟技巧,在跳舞時,腳底就不會被灼傷。
有些科學家認為,蹈火舞者跳舞時,大汗淋漓,再加上炭火的烘烤,雙腳底部排出的汗水,滴在熾熱的卵石或火炭上,汗水被汽化,形成蒸氣層,而水蒸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對腳起保護作用。蹈火舞者輕盈、快捷地變換腳步,使腳與卵石或火炭僅作短暫接觸,並不斷形成蒸氣層。
以上這些科學家的推測立足於某一點,似乎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還缺乏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迄今,這一問題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與眾不同的聽覺
生活中,我們靠耳朵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遙感”到周圍的動靜。沒有耳朵的幫忙,我們就無法“隔窗知夜雨”,無法知道“深巷猶有賣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