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趣味人體(3)(3 / 3)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寫下了有趣的兩句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本來,天上與地下,相距極其遙遠。但在詩人的想象中,“天上人”的聽覺真是棒得很哩。

然而,人類的聽覺本領卻是有限的。我們感知聲音的靈敏度就不如狗、狐、鯨等動物。蝙蝠和海豚等能放射和接收超聲波,我們更是望塵莫及。但這似乎並無太大的害處。難道我們有必要去偷聽魚兒的竊竊私語或螞蟻的綿綿情話嗎?聽不到這些,反倒使我們的耳根清靜得多。這也許正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英明選擇的結果呢。

據測定,人類的聽覺範圍在16~24000赫茲之間(赫茲是每秒鍾聲波振動的次數),即能聽到的最低聲音是16赫茲,最高是24000赫茲。超過這些範圍的聲音,我們就隻能“充耳不聞”了。我們普通的談話聲,通常在500~2000赫茲之間。

不過,有些人卻有特異的聽覺功能。德國的法蘭克福有個名叫法蘭斯.伯特利克的人,據認為他有兩隻世界上聽力最好的耳朵。他分辨電子音響器材發出的微小音響差別,竟比電子測試儀還靈敏而準確。為了這兩隻值錢的耳朵,他用50萬馬克保了險。因為他的職業就是監測各種樂器的最佳音響效果。

江蘇有位工人,因為幾十年來酷愛聽廣播,慢慢練就了一種本領:通過收聽、辨別半導體收音機發出的電磁波異常聲音,預測天空的風雲變化,據說“準確率達95%”,人稱“怪耳”。

未來的人是什麼模樣

幾十萬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後,我們的後代將是什麼模樣呢?

在漫長的歲月裏,人類在不斷地同自然鬥爭的同時,自己的軀體也不斷得到完善。從古猿的四肢爬行到人的直立行走,從古猿的遍身密布的粗毛到人的細疏的汗毛,從古猿幹皺、粗糙的臉到人秀潤、精美的麵孔……這些都是大自然的“風雨”在人體上打下的“烙印”,是時間老人在人體上留下的人類文明史。

肯定地說,未來的人類文明更會輝煌無比。到那時,人們不必為可怖的痼疾而呻吟,不必為糊口的三餐付出巨大的體力,也不必對著明月發出“不知天上宮闕”的感慨……那麼這些在未來人的軀體上會有什麼樣的映現呢?

千人千麵,基因決定了人類麵貌的千差萬別。科學家們為我們描述了未來人的形象。

“在一片空曠的原野上,長著30餘米高的樹木,樹上伏著一個怪物。這怪物臉似人類,但渾身呈鱗片狀,布滿紅色脈管,尾巴上還有一個大脈管。當黎明來臨時,他便張開鱗片吸收熱量。吸足熱量後,他便從樹上飄落下來,用尾巴上的管子汲取湖水裏的藍綠色藻類。”這是英國古人類學家狄克森在他的著作《人類之後》裏勾勒的50萬年後未來人的生活圖。狄克森認為人類正在走向衰退。他說,由於未來環境嚴重汙染,那時地球上隻有抗汙性很強的植物存在,這成了人類的食糧。人類由於體質衰退,成了樹棲動物。狄克森這種悲觀的人類進化論,並不為多數人所接受。

疾病之間也會相克嗎

人們知道,一個人得了一種病,又得另一種病,病情往往會加重,但事實上卻並不都是這樣。

1982年,在美國的一家醫院裏,一個患晚期胃癌的病人,因胃壁受到細菌感染而突發高燒,病人幾乎完全失去治療的信心,無奈地等待死神的降臨。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過了不久,病人的燒退了,炎症消失了,病理檢查證實他身上已沒有癌細胞,胃癌就這樣奇跡般地好了。

1987年,法國一個患有低丙種球蛋白血症(一種罕見的免疫係統疾病)的男人,又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人們都以為這位不幸的病人,再經受這麼一次“雪上加霜”的摧殘,隻有死路一條了。可這位病人,在被艾滋病毒感染之後,其病情卻日漸好轉,以至身體免疫係統得到恢複。

有關這種病病相克的奇妙現象已得到醫學家們的重視,他們還發現了許多病病相克的現象。比如:患震顫麻痹(又稱“帕金森氏症”)的人不大容易得癌症;鐮形細胞貧血症患者不容易得瘧疾;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血癌)患者,如果後來又得了病毒性肝炎,其平均壽命反而比沒有得病毒性肝炎的來得長;每年患一到數次感冒的人比極少患感冒的人更不容易得癌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