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趣味人體(2)(1 / 3)

原來,當人處在情感強烈緊張的情勢時,一種很古老的反射機製使人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同時,另一古老的機製——嗬欠(嗬欠是呼吸的原始形式,與兩棲動物和魚的吞咽式呼吸相仿)起了作用。此時,深吸氣使血液中的氧飽和,血液充入大腦、肌肉,為決定性行為做好準備。打嗬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人的情感上的緊張。這也許恰好可以說明上麵所提到的臨執行任務時,飛行員要打嗬欠的原因,這可能是他們以自然、簡單的方法來減輕精神緊張程度的妙法。

當人晚上打嗬欠時,借助打嗬欠可以為入睡做準備。即可以清除消極情緒,為安眠創造放鬆、安寧的情緒。當然,這種說法尚待進一步研究和科學論證。但是,打嗬欠與情緒無疑存在著一定的聯係。當人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時,就不想打嗬欠;當人心情憂鬱、思想負擔沉重的時候,情況恰好相反。因此,人們有時會突然發生“神經性”的嗬欠,這也許就是心境不佳時產生的反射性解脫。不論怎麼說,現已搞清楚:打嗬欠對人體是有益的,且是必需的。

人為什麼會感到飽和餓

人每天都要吃東西。吃是人的一種本能,餓了就要吃食物。饑腸轆轆的滋味實在令人難受,人會感到肚子空空的,胃一陣陣痙攣,還會感到眼發花、頭發昏,四肢無力。這是文學作品中常有的描述,也是生活中許多人曾親身體驗過的。那麼饑餓感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有人因病切除了胃,卻照樣有饑餓感?

從生理上講,饑餓是來自整個身體的,饑餓感是體內的熱量正在減少、不足的綜合信號。人體內儲存的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相當少的,半天時間就會消耗光,此時必須補充食物,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來維持體能。如果長時間不補充食物而又在不斷消耗體能的話,人體內的血糖濃度就會下降。大腦對血糖的變化十分敏感,這時就會發出攝食的信號。在人的中樞神經中,有兩根奇特的神經,一般稱為“飽神經”和“餓神經”。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總是非常微妙地平衡著人或動物的進食和停止進食的行為,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把一隻老鼠的餓神經切除,那麼它再也不會進食,它將麵對豐盛的食物而活活餓死;相反,如果將老鼠的飽神經切除,這隻老鼠就會不停地吃,成為名副其實的“饕餮之徒”,它的體重會以正常老鼠的5~10倍的速度增長,最後變成過度肥胖的怪物,趴在籠子裏動彈不得。

人的食欲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的感受和體驗的結果。嬰兒隻有飽和餓的感覺,並不像成人那樣受到食欲和各種美味佳肴的影響。美味可口的食物使人在身體並不需要食物的時候也大量攝入,結果造成營養過剩,這樣很容易引起肥胖。過度的飲食也會擾亂正常的飲食神經機製。因此,為了您身體的健康,應尊重飽神經和餓神經向您發出的信號,既不要因貪吃而飲食過度,也不要為身體苗條而盲目節食。

人為什麼要吃鹽

在人類的日常飲食中,鹽是必不可少的。豈止是人類,各種動物也需要攝入鹽。家畜有人喂給鹽,而野生食草動物會舔食含鹽的土。食肉動物不必舔鹽土,因為它們捕食的動物血液中含有鹽。為什麼鹽這樣重要呢?

一種可一直追溯到寒武紀晚期的理論是:5億年前,海洋中小小的後生動物初次在體內形成封閉的液體循環係統。海水大概就成為所有動物體液的化學模型,一任周圍環境千變萬化,細胞活動總以它為基礎進行。因此,時至今日與海洋相去極遠的物種的血清仍然異常相似,它們血球周圍液體的鹽含量並無兩樣。

當遠古海生動物向陸地進發並終於登陸時,食鹽始終是保持其體內環境的關鍵成分。

各種動物的嗜鹽機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能順利應付繁殖、溫度變化、爭奪資源等方麵的需要。在繁殖過程中,不但胎兒體內組織需要鹽,產乳也離不開鹽。

影響動物鹽平衡的另一個因素是群體密度。高密度常會導致侵擊行為,先是對腦垂體和腎上腺產生刺激,繼而因遏製了保持鹽分的激素醛甾酮的產生,從而加速了失鹽。換句話說,群體密度高的地方,個體對鹽的需求增加;反之,富鹽環境裏情況則相反。

各種動物都有保持體內鹽分平衡的共同本領。科學家對綿羊進行過試驗:抽取綿羊富含鹽分的大量唾液以破壞其體內的鹽平衡,然後喂以鹽水,它能在2~5分鍾內喝下正好補足所失鹽分的鹽水。這種適可而止的本領還是一個謎,因為在多餘的鹽水進入血液和人體組織之前,它們就停止不喝了。

人對鹽的需求沒有這麼精確,但總的來說還是按照生理需要進行調節。在烹調中,食鹽是最主要的佐料,沒有鹽,再好的菜人們也會覺得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