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神奇的心理感應現象(1)(3 / 3)

人體生物鍾之謎

每當冬天來臨,天氣變冷時,大批的候鳥紛紛南飛,尋找越冬的棲息地;而當春歸大地、萬物複蘇時,它們又歸心似箭地飛回到久別的故鄉。這似乎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長期的觀察發現,候鳥每年回歸的時間總是趨近於一個確定的時間。這就容易使人產生猜疑:是否在生物體內存在著一種類似人間鍾表的計時裝置,它支配著生命有節律地活動?

人類自身也擺脫不了這類現象的困擾,而這類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研究。最著名的要數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維也納心理學教授斯渥伯達和德國科學院院長弗裏斯。他們是人體神經係統決定人類的生物鍾嗎?

是研究人體生命節律問題的先驅。他們以及他們以後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僅情緒和智力,而且血壓、體溫、心跳、腦電波、血液中的鈣、鈉離子的濃度等,都有明顯的周期性。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人體產生了生命節律呢?

關於這個問題,傳統的觀點有兩種。一種叫做外源說,一種叫做內源說。持外源說者認為,外部環境的廣泛信息(如電磁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星運周期、月相變化等)是導致人體生命節律的動因。持內源說者則認為,生命節律取決於人體的內在因素,人體特有的固有機能是產生生命節律的根本和直接原因。

多少年來,內源說和外源說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莫衷一是。於是,關於生命節律的第三種學說便應運而生了。這就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說。

相互作用說的主要觀點是:人類及生物在進化的曆程中,必須首先在生理、行為上適應環境的節律。因此,有機體的基因上留下了必然的自然節律痕跡,表現出天生的節律。但這種節律又受環境的影響,所以人體能根據環境狀況加以調節。

人體的生命節律現象究竟如何解釋,看來還有待人們不斷地探索。

人體節奏的秘密

上世紀初,一位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裏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以及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累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從此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便開始被揭示出來。

體力、情緒和智力的變化,分為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期。體力高潮期,人會感到體力充沛,生機勃勃;情緒處在高潮期,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創造力、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心情愉快、達觀。當智力處在高潮期,人的頭腦靈敏,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更具有邏輯性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相反,如果處在生物節奏的低潮期,身體容易疲勞,做事拖拉,畏卻。在情緒方麵往往表現為喜怒無常,煩躁,意誌沮喪。在智力方麵則出現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斷率降低等。

高潮期和低潮期的銜接階段,稱為臨界期。這是一個極不穩定的時期,身體正處於頻繁的變化之中,或者說是處在過渡狀態。在臨界期中,極容易出現差錯,粗枝大葉,容易感染疾病,機體各方麵的協調性較差,容易發生事故等等。

1946年,瑞典商人喬治.湯姆聽說他的一位朋友漢斯.弗若思在一次火車相撞事故發生後,當晚就繪製了出事的兩列火車上的司機和司爐的3條波動曲線並出乎意外地發現其中3人正處在臨界期,另1個人則處在低潮期。

起初喬治對朋友煞費心機的工作報之一笑,不以為然。一年以後,另一起幾乎完全類似的撞車事故發生了。喬治親自繪製了事故中的司機和司爐的生物節奏曲線。他十分驚訝地發現,一個司機的2個周期正處於低潮期,另一個司機和一名司爐處於臨界期,第4位司爐的3個周期曲線全部處於低潮期。麵對這個情況,喬治想起了一年前漢斯的工作,看來,這並非巧合。於是,他開始棄商從學,轉向生物節奏的研究。後來,他的研究頗有成就,還出版了一部研究性著作——《這是你的日子嗎》。

10餘年來,應用計算器已能很快算出人體的節律。加拿大和美國的一些大學裏的研究者們搜集和分析了大量數據,從中能夠預測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周期的變化規律。至此,生物節奏學說為指導人們的行為,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