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堂的極樂鳥

在新幾內亞,生活著一些讓人無法形容其美的鳥,人們說它是來自天堂的鳥,這就是極樂鳥。

1522年,西班牙的“維多利亞”號帆船從摩鹿加群島返回西班牙,這艘帆船的船員們帶回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其中五件鳥皮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這些鳥的羽毛柔鬆、纖細而且五光十色,見到它的人無不目瞪口呆。而且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些鳥都沒有腿,於是當時的西方人都相信這是來自天堂的鳥,隻有在天堂生活的鳥才這麼美麗,才不需要有腳。

後來人們通過觀察研究才知道極樂鳥是新幾內亞熱帶叢林中常見的鳥類。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華貴無比的天堂之鳥竟然與醜陋的烏鴉有著非常近的親緣關係!當地的土著居民都喜歡用極樂鳥的羽毛作飾物。他們常把兩隻爪子砍掉,隻保留它的皮毛,販賣到歐洲去的就是這樣的鳥皮,結果人們便以訛傳訛,編造出了種種離奇的神話。

極樂鳥共有四十多種,由於這些鳥都異常美麗,所以命名時往往以國王、王後、王太子的名字命名。如維多利亞極樂鳥、魯道夫極樂鳥、斯特凡尼王妃極樂鳥等,而最著名的要數無足極樂鳥了。

無足極樂鳥又稱大極樂鳥,正是因為沒有爪子的鳥皮才引起了誤會,致使分類學家把它定名為無足極樂鳥的。它的背部古銅色,脖子的腹麵是光閃閃的深綠色,中央兩根尾羽像長長的金絲,最迷人的是翅下兩肋的羽毛,猶如漂灑的金紗,在舞蹈時,像孔雀開屏一樣豎起,宛若金水神像,光芒四溢。有時幾十隻極樂鳥聚集到一起載歌載舞,上下翻飛,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極樂鳥忘情地歌舞,實際上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吸引雌鳥。美貌多姿的雄鳥個個都是“花花公子”,它們信奉一夫多妻,每天歌舞十多個小時,專門吸引雌鳥前去交配。雌鳥受孕後要獨自承擔築巢、孵卵、育雛這些重任。

身背七弦琴的鳥

在澳洲生活著許許多多稀奇罕見的動物,有袋鼠、鴯鶓、鴨嘴獸、也有琴鳥。琴鳥是澳洲人最喜愛的珍禽之一。

人們剛剛發現琴鳥時,以為它是一種雞,後來才發現它控製鳴叫的肌肉比較複雜,更像是鳴禽,是鳴禽中比較原始的一類。琴鳥又稱琴尾鳥。它全身羽飾金褐,猶如絲綢錦衣,奇妙的尾巴像是古代的七弦琴:外側兩枚尾羽長達70多厘米。羽片寬而彎曲。兩根羽毛一起形成一個“U”字型,像是琴的框架,內側的14根尾羽絲絲披拂,象是琴弦,真是名副其實的琴尾鳥。琴鳥的嘴強而直,一雙腿健壯而有力,善於在林中快速奔走,所以人們一發現它就以為它是一種雞。

琴鳥的雌鳥沒有如此漂亮的琴尾,但它依然能打動雄鳥,使雄鳥為它忘情歌舞。每當冬季來臨,琴鳥們就開始忙碌起來,這是它們渴望已久的繁殖季節。琴鳥為什麼要選擇冬季生兒育女呢?原來,在澳大利亞的熱帶密林中,這個季節蠕蟲、甲殼動物以及其他一些琴鳥喜食的小動物非常豐富,為琴鳥的繁殖活動提供了優越條件。

在繁殖季節,雄琴鳥都要打掃出直徑1米多的圓形場地,並把它們填墊得略微隆起一些,形成一個個奇怪的土丘,有時一隻雄琴鳥要營造十多個像這樣的土丘。在澳大利亞東部的密林深處,常會發現不計其數的琴鳥土丘。這些土丘標誌著雄鳥的領地,絕不允許其他雄鳥進入,它們也是雄鳥表演歌舞的舞台。

雄琴鳥的表演儀式很講究,它走出叢林,飛上土丘附近的樹幹,亮開喉嚨高聲大叫,宣布歌舞表演馬上開始。這以後,雄琴鳥走上土丘開始了一首首婉轉的鳴唱,歌聲在叢林裏回蕩,這是對雌琴鳥的深情呼喚。每當雌琴鳥姍姍而來,雄琴鳥會越發激動,它逐漸張開尾羽,將美麗的“七弦琴”慢慢豎起,好像歌舞明星一樣,伴著優美的步姿“自彈自唱”。當唱到高潮,它會將琴尾向背上傾斜,纖細的羽枝全部散開,像朦朧的婚紗,閃閃發光遮住全身。雌鳥往往會被這動人的歌聲和優美的舞姿所吸引,心甘情願地投入雄鳥的懷抱。此後它就要獨自承擔從築巢到育雛的全部職責。而雄琴鳥則去尋求其他癡情善良的雌鳥去了。

琴鳥生活在濃密的叢林中,那裏光線非常暗,即使是在中午,科學家們為了給美麗的琴鳥留張影,也不得不借用閃光燈。

琴鳥有美麗的琴尾和動人的歌喉,它還有一種特殊的才能十分引人注目,就是擅長模仿各種各樣的聲音。琴鳥雖然常“抱琴”歌唱,但它演奏出的音樂卻如銅鈴一般,猶如“東方寺院裏的禱告鍾聲”,所以它模仿一些高而亮的聲音就特別惟妙惟肖。一些鳥獸的叫聲、人的高喊聲它都時常模仿。琴鳥對人類文明製造出的一些噪音也十分好奇,它模仿的伐木聲,汽車喇叭聲,工廠的機械聲,簡直讓人難辨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