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8種品質成就好父親特殊使命

我完全相信,絕大多數男人在做了父親之後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30年前,我有過這種強烈的體驗,緊緊抱著女兒柔弱的身體,無法不產生要保護孩子的天然衝動。可是,許多父親漸漸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或者說,他們發現妻子帶孩子比自己更有愛心和耐心,他們覺得自己出去打拚掙錢是對家庭更大的貢獻。於是,父親與孩子日趨疏遠甚至陌生。

中國普遍存在父教缺失的現象

有一天傍晚,我在北京的街頭打出租車。的哥是個中年人,圓臉,板寸頭,看樣子心情不錯。他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做兒童教育的。的哥很驚訝地看我一眼,說:“老爺們還搞什麼兒童教育啊?”聊天中我知道他有一個9歲的女兒,就反問他:“你不管孩子的教育嗎?”他不以為然地“嗨”了一聲:“教育孩子是他媽的事,我就管掙錢!”我想,這位的哥父親或許就是父教缺失的形象代言人。

2009年3月23日,我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其中一組中國父教缺失的數據引起社會的關注。

從四國比較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高中生覺得父母關心自己最多(中國94.0%,美國93.9%,韓國91.7%,日本88.4%),但中國高中生卻與父母聊天最少(中國54.8%,韓國70.1%,美國73.8%,日本82.0%)。中國高中生覺得煩惱無處可訴的比例最高,高達21.0%(日本19.4%,韓國17.2%,美國8.4%)。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問四國的高中生:你如果有心事和煩惱找誰訴說呢?美、日、韓三國的高中生都把父親和母親放在前5位,而中國高中生隻把母親放在前5位,父親不在前5位,排在網友之後(我在各地講課提到這一點時總會引起哄笑,因為大家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顯然,中國普遍存在父教缺失的現象。所以,當我們在寫作《拯救男孩》一書的時候,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要寫一本《好好做父親》。

那麼,父教缺失有什麼危害呢?

家庭是個人健康成長的基石,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青少年的許多社會問題,如暴力、犯罪、性問題、網絡成癮等往往源於家庭,而父教缺失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父教缺失對孩子和社會的破壞性影響都是不容置疑的。有人認為父教缺失就像開啟了一條生產線,向社會批量輸送問題孩子,向監獄批量輸送罪犯。

在《好好做父親》一書中,我們向讀者朋友提供了3組有些冷冰冰的數據:

第一組數據來自美國父道組織的調查:美國70%的少年犯出自單親家庭;60%的強奸犯、72%的少年凶殺犯、70%的長期服役犯人來自無父家庭;90%的無家可歸和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80%的強奸犯的動機源自生長於無父家庭滋生的憤怒。

第二組數據來自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8年父親節講演時引用的一組統計數據:生活中沒有父親的孩子將來貧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將來棄學的可能性高出9倍,將來被關進監獄的可能性高出20倍。他們更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更有可能離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時就當上父母。

第三組數據來自國內,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成長基地近些年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問題和成癮性的人格特點,其首要責任在父親。該基地對所收治的網絡成癮病例進行統計發現,排名第一的傷害是父愛缺失,占87%。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美國父親角色研究的專家羅斯·派克教授研究發現,人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如慈愛、寬容、合作等等;二是獨立性,如勇敢、堅強、責任等等。兩性的個性差異是相輔相成的,母親在培養孩子親密性方麵具有天然優勢,父親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方麵具有天然優勢。關於這一點,大家觀察一下父母抱孩子和帶孩子外出遊玩表現出的有顯著差異的風格,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密切合作的。

父親意味著規則與監督,也意味著權威與可信賴。在沒有父親參與的情況下,孩子往往缺乏規則教育與必要監督,當遇到難題需要幫助時,孩子往往會缺乏一個可以信賴與參照的權威與榜樣,這可能正是青少年的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

父愛對孩子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眾多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發展的許多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父愛對孩子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父愛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

研究證實,父親較多地與嬰兒交往,將有助於提高嬰兒的認知技能、成就動機和自信心。還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裏和父親在一起的機會越多、時間越長,智力也就越發達。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連續進行了12年的研究表明,從小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擅長交際、學習成績好。

父愛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

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往往比較溫柔,活動強度較低,有過度保護的傾向;而父親往往跟孩子做一些活動量大的活動,如踢球、遊泳、攀爬等活動,經常變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專家們發現,由父母共同承擔養育責任的孩子,在麵對新環境(如初次去托兒所)時的焦慮感較低。

父愛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5個月大的嬰兒如果與父親有較多的接觸,當他們被陌生人圍繞時會有較好的適應性。比起那些與父親接觸不多的嬰兒,他們更不怕生,對陌生人會有更多的言語回應,也比較願意讓陌生人抱。一項跟蹤研究指出,那些5歲時有父親陪伴且受到父親照料的小孩,比5歲時就缺乏父愛的孩子,長大後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關係。父親與孩子接觸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強。

正因為父親教育的獨特價值,教育孩子絕對不隻是母親的事情,父親同樣承擔著巨大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絕不應該缺席。

好父親應具備的8種品質

到底怎樣做才是一個好父親呢?

2012年6月,我擔任青島市好父親頒獎典禮嘉賓的時候,請10位山東漢子用最簡練的語言說出什麼是好父親?結果,他們用“山”、“海”、“傘”、“燈塔”回答了我。也就是說,這些獲獎者認為,好父親要像山一樣意誌堅強、像海一樣胸懷寬廣、像傘一樣為家人遮風避雨、像燈塔一樣為孩子指引成長的方向。

2012年10月,我在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unyunxiao)上發表的一段教育感悟被上千博友轉發,其內容是:“父親的特殊使命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因此,好父親應具備8種品質,並以此為孩子做出榜樣:1. 認真負責;2. 意誌堅定;3. 勇敢獨立;4. 目光遠大,影響孩子做出積極的人生選擇;5. 是非分明;6. 胸懷寬廣,富有包容精神;7. 勤勞自律;8. 愛好運動,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教練。”

麵對種種挑戰和壓力,許多有責任感的父母朋友希望得到一些具體建議。在這裏,我願意稍微展開說明一下,結合8位好父親的故事,來回答到底怎樣做才是一個好父親。

1. 好父親是認真負責、勇於擔當的

一個人長大的標誌就是獨立,而獨立就意味著獨立承擔責任。曾經有位年輕的女記者問我為什麼強調父親的責任。我笑了笑反問道:“如果您在談戀愛,知道這個男人沒有責任心,您會接受他嗎?”那個姑娘馬上連連搖頭。

作為父親,自然要對家庭負責,這就包括對妻子、對孩子和對長輩負責;作為從業者,要對工作負責;作為社會成員,要對社會負責;等等。也許可以說,是否有責任心是評價父親的最重要的標準。如果有責任心,父親自然會把教育孩子作為大事放在心上,千方百計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

1922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前夕,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煙花爆竹,其中包括一種威力巨大的鞭炮,叫作“魚雷”。

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橋邊,朝橋邊的磚牆放了一個“魚雷”。一聲巨響,讓男孩神采飛揚。可就在這時,警察來了,把他帶到了警局。

警長盡管認識這個男孩以及他的父親,但他依然嚴肅地執行對煙火的禁令,判定男孩交14.5美元的罰金。這在當時可算是一筆大數目。這個男孩自然交不起,隻好由父親代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