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感慨的是,這位名叫傑克的父親雖然沒說太多話就交了罰金,但卻讓11歲的兒子打工掙錢,一年內還他罰金。
後來,這個名叫裏根的男孩成了美國的總統,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做了許多零工活兒才還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筆罰金。”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不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過多的口頭批評,而是要讓孩子自己承受錯誤造成的後果,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這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即自然後果法。盧梭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顯然,裏根的父親之所以如此嚴格,其目的是讓孩子從小懂得什麼叫責任,一個人一定要對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2. 好父親是意誌堅定、百折不撓的
任何家庭都會遇到困難,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會碰到坎坷,在各種挑戰麵前,最需要父親的堅定意誌。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新疆長途汽車司機陳有政師傅,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長途汽車司機,陳師傅經常不在家,於是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利用寒暑假,帶著3個孩子跑長途。
有一年寒假大雪紛飛,他帶女兒從烏魯木齊去伊犁,氣溫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他駕駛的老式大客車四處漏風,冷風夾著雪花從車縫裏鑽進來。他卻鼓勵孩子:“別看天氣現在這麼冷,可是壞天氣過後就是好天氣。生活也是一樣的,總有不順心的時候,重要的是堅定地走下去。”父親甚至還結合開車講人生的道理,如:“在上坡時,車不能熄火,再困難也得咬著牙往前開。學習也是這個道理,當困難被克服之後,你會感到快樂無比。”
有一個冬夜,雪下了30多公分厚。陳師傅的車出了毛病,他堅持一個多小時修車,眉毛和胡子都掛上了霜,手也被凍裂了口。母親和孩子們提著燈陪在一邊,還唱父親最愛聽的歌來鼓勵他。
父親堅韌不拔的好榜樣給孩子們極大的激勵。3個孩子不僅都讀到博士,而且讀研、讀博期間,知道家庭生活困難,不要父母一分錢,靠自己打工和爭取獎學金完成學業。
3. 好父親是勇敢獨立、不怕風險的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在麵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最考驗人的意誌和智慧。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同樣需要父親的鼎力相助。
2001年4月的一天,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四家莊村,15歲的初三學生趙博俊沮喪地把一個籃球扔到牆角,愁眉苦臉地對父親趙宏喜說:“爸,一模成績下來了,我的成績不太理想,現在我麵臨著考高中還是上中專的問題。”父親問兒子的打算,兒子低聲回答想讀中專。盡管母親不同意,但是父親支持兒子,並且建議兒子學汽車修理專業。
趙博俊學習汽車修理很辛苦。他1.82米的身高被某服裝公司看中,幾次模特表演也很成功,收入也挺誘人。因此,他想改行做模特,卻遭到父親的堅決反對,寧肯賠服裝公司3 000元損失費,也要兒子退出。
結果,兒子回心轉意,刻苦學習汽車修理技術,2005年成為北京市汽車修理公司三廠的正式職工。在央視節目《狀元360》2007年和2009年兩次舉辦的“汽車維修工技能大賽”中,均獲得第一名。
一個親戚碩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感慨地誇趙博俊的父親英明,說博俊的選擇和發展比許多學士、碩士都強。
4. 好父親是目光遠大、積極選擇的
父親的眼光往往影響著孩子的選擇。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成為全國公認的大公司總裁或分公司總裁的女性們,她們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與她們的父親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
2006年,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三女生檀馨,在高考模擬考試中成績排全年級第36名,獲得保送浙江大學或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名校的資格。檀馨有意讀浙大的國際金融專業或北外的英語專業。
可是,父親檀士華卻認為,英語隻是語言工具,能掌握和運用就行了,要學一門實實在在的專業。雖然家人開始不解和反對,但他堅持建議女兒學習高爾夫管理。他的理由是:與其和100個人去競爭5個熱門職位,不如跟一個人競爭一個職位。況且,高爾夫運動是朝陽產業,10年後,中國的高爾夫運動將不會落後於美國。為了說服女兒,父親專門帶女兒去高爾夫球場體驗。
檀馨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以702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高爾夫專業。經過專業的學習和努力的實踐,檀馨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高爾夫國際級裁判,也是中國高爾夫國際級裁判中唯一的在校學生。她從大三開始執裁重大賽事,自己賺取學費。
5. 好父親是是非分明、堅持原則的
現代的兒童教育是自由與規則平衡的教育。早在孩子2歲至4歲階段,也是語言能力發展最快的階段,父母就需要對孩子敢於說“不”,即對孩子的不良言行給予拒絕和糾正,否則難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在這個方麵,父親負有特殊的責任。
新東方的董事長俞敏洪正是意識到父親與母親之間的差別,主動承擔起責任,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他是從立家規開始的。
因為我平時工作太忙,兩個孩子都是我太太帶大的。我太太對待孩子原則性不太強,所以我們的兩個孩子做事的原則性也不是很強。比如,我在家的時候,會監督兩個孩子睡覺前要刷牙,而我不在家時,我太太就經常順著孩子的意思。我女兒比較自覺,每天刷完牙才睡覺,但我兒子比較調皮,如果沒人監督,他就不刷牙。
我太太看得不緊,發現兒子沒刷牙後也不堅持,她總是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困了,或者已經躺下了,一次不刷就算了。如果我在家,就會堅持讓兒子刷完牙再去睡,如果發現他沒刷牙,就算他躺到床上了,我也要把他拉起來,讓他刷完牙再睡。因為我小時候,如果哪天早上起來不掃地,我母親就不讓我去上學,我必須要把地掃幹淨了才能去上學。直到現在,我打掃衛生的水平也挺高的。所以說,孩子的好習慣是要在父母幫助下養成的。
我兒子小時候特別喜歡吃冰激淩,甚至一度到了酷愛的程度。為了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我規定兒子,每天隻能吃一個冰激淩,而且隻能晚飯後半小時吃。
剛開始的時候,他忍不住。定好規矩的當天,剛吃完晚飯,兒子就不斷地看牆上的掛鍾,然後不停地跟我說:“爸爸,鍾壞了。”“爸爸,鍾不走了。”我說:“再等等看,會走的。”半個小時之內,兒子問了我十幾次:“還沒到時間嗎?”看兒子焦急的樣子,也是蠻可憐的,但我還是忍住了,堅決不讓步,一定要到半小時以後才能吃。第二天,兒子看鍾的次數有所下降;第三天,看鍾的次數更少了。
時間久了,小孩子發現,在這個問題上爸爸是不會妥協的,他自然而然就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冰激淩上了。現在,我兒子對冰激淩已經不那麼熱衷了,這就是我堅持的結果。
規則的建立往往是先從立家規開始的,最初認同家裏的規矩,再循序漸進地認同社會規範。父親的引導,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避免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出現問題行為及暴力犯罪。
6. 好父親是胸懷寬廣、大度包容的
我是在青島海邊長大的,最喜歡家鄉一首兒歌:“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麼這樣藍?大海唱著來回答,我的懷裏抱著天。”我把胸懷寬廣也視為好父親極為重要的特征。尤其是麵對青春期的孩子,沒有包容精神是難以對話溝通的。北京一位中學教師說得智慧: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17歲之前,張子昂一直是父母的驕傲,他是天津市外國語學校連續多年的三好學生、多項非凡榮譽的獲得者。可是,2008年10月的一天,他突然對父母宣布:“再也不去上學了!”
各位父母都不難想象,一個臨近高考的孩子要逃學,這該有多麼令人焦慮。張子昂的父親是我的老朋友,天津教育出版社的資深編輯。父親沉默了一會兒,望著倔牛一般的兒子平靜地說:“我和你媽媽盡管不知道你要逃學的原因,也不讚成你的逃學舉動,但你既然決定了,我們會尊重你的選擇。”從第二天開始,兒子果然不去上學了,父親也不去上班了,父子倆在家各忙各的,互不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