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張子昂不久前去美國參加夏令營,看到美國學生自由自在的生活,回來後更加無法忍受學習壓力,就決心反抗,要徹底放鬆一下自己。逃學半個月後,父子倆開始在網上聊天,但父親問他逃學原因他不回答,父親問:“你逃學是為了尋找生活的意義嗎?”兒子這才發過來一個笑臉。逃學近一個月時的一次晚餐,兒子問父親:“期末考試就要開始了,你說我去不去?”父親請班主任與兒子通電話,說師生們都很想他,鼓勵他返回學校。

兒子終於複學了。他拚命學習要考出好成績。父親勸道:“不必非考100分,能考90分就很優秀了。”兒子落淚回答:“如果你早這樣說,我就不會逃學了。現在,我知道該如何定位和朝哪個方向努力了。”後來,兒子自信地申請了美國的大學並參加考試,結果接到威廉姆斯學院等6所大學的錄取通知,其中4所大學承諾給他全額獎學金。

7. 好父親是勤勞節儉、自律自製的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是否能夠養成勤儉自製的習慣,都會深刻影響其一生的命運。當今中國,“富二代”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而“富不過三代”則成為一個魔咒。我認為,“富不過三代”不是一個規律,而是教育的誤區,特別是父教的誤區。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富的超級富豪。他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因此對後代的要求比普通人家更加嚴格,在金錢上從不放縱孩子。洛克菲勒對孩子的日常零用錢十分“吝嗇”,按年齡大小給零花錢,七八歲時每周30美分,十一二歲時每周1美元,12歲以上者每周2美元,每星期發放一次。他還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賬本,要他們記清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他審查,錢賬清楚、用途正當的,下周還可遞增10美分,反之則遞減。

下麵就是洛克菲勒跟孩子簽訂的“14條零用錢備忘錄”:

1. 從5月1日起約翰的零用錢起始標準為每周1美元50美分。

2. 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記錄讓父親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錢金額可等於但不可超過每周2美元)。

3. 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記錄不合規定或無法讓父親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下調10美分。

4. 在任何一周,如果沒有可記錄的收入或支出,下周零用錢保持本周水平。

5. 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記錄合乎規定,但書寫和計算不能令爸爸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保持本周水平。

6. 爸爸是零用錢水平調節的唯一評判人。

7. 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用於公益事業。

8. 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用於儲蓄。

9. 雙方同意每項支出都必須清楚、確切地被記錄。

10. 雙方同意未經爸爸、媽媽或斯格爾思小姐(家庭教師)的同意,約翰不可以購買商品,並向爸爸、媽媽要錢。

11. 雙方同意如果約翰需要購買零用錢使用範圍以外的商品時,約翰必須征得爸爸、媽媽或斯格爾思小姐的同意。後者將給予約翰足夠的資金。找回的零錢和商品價格標簽、找零的收據必須在商品購買的當天晚上交給資金的給予方。

12. 雙方同意約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師、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墊付資金(車費除外)。

13. 對於約翰存進銀行賬戶的零用錢,其超過20%的部分(見細則第8款),爸爸將向約翰的賬戶補加同等數量的存款。

14. 以上零用錢公約細則將長期有效,直到簽字雙方同時決定修改其內容。

爸爸(簽字)

兒子(簽字)

零用錢不夠的話,孩子們可以通過做家務賺取,例如,捉到100隻蒼蠅能得10美分,逮住一隻耗子能得5美分,擇菜、劈柴、拔草又能得到若幹獎勵。後來當選副總統的二兒子納爾遜和興辦新工業的三兒子勞倫斯,當時還主動要求合夥承包全家人的擦鞋業務,皮鞋每雙5美分,長筒靴每雙10美分。當他們十一二歲的時候還合夥養兔子賣給醫學研究所。

正是因為有了洛克菲勒這樣重視教育並且懂得教育的好父親,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僅子孫後代成才者眾多,而且讓社會大眾廣為受益。

8. 好父親是愛好運動、頑強不屈的

我們在研究男孩女孩問題時發現,男孩最擅長的學習方式有4種,即運動、實驗操作、使用計算機和參與體驗。顯然,他們的需求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遠遠沒有滿足。今天的中小學生最需要補的課就是運動。實際上,運動絕不僅僅是強壯身體,更是強悍心靈。如北京師範大學體育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教授所說,運動是青少年社會化的最佳途徑。

我欣慰地發現,許多父母正在覺醒,創造各種各樣的方法帶領孩子鍛煉,北京大學教授、原北大附中校長康健就是一個範例。

康健教授的兒子康康出生時才2 600克,從小有些柔弱,不愛運動。康健教授為其製定了健康第一、體育為主的家教方針。從兒子會走路到初中畢業10多年的時間裏,每天都帶孩子進行至少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嚴格訓練,從未間斷。周圍許多父母都帶孩子去參加補習班和興趣班,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各種特長。康健教授不為所動,他認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體育鍛煉。

康康上小學高年級時,快放寒假了,學校裏有兩個訓練班可以選擇,一個是奧數班,一個是專業足球班。康康喜歡數學,也喜歡足球,但沒有勇氣參加專業足球班。康健教授還是鼓勵兒子參加了專業足球班。那個寒假讓康康至今難忘,因為那是他經曆的最艱苦的日子,每天從早晨到晚上,都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從那以後,康康覺得自己真正成為男子漢了。如今,康康長成了身高1.80米的棒小夥子,學習工作都很優秀,並且已經成為一名父親。

由此可以看出,父親是孩子運動最好的榜樣,也是最好的教練。

以上8位好父親的故事是否會給父親們壓力呢?其實,誰也難以完全具備好父親的8種優良品質。我從來不敢說,我是一個好父親,而隻能說,我會努力學做好父親。我甚至感覺到,自己經常被女兒教育、被許多年輕人教育,那種體驗很美妙。毫無疑問,以上8種優良品質是好父親的標準和方向,8位好父親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

我們會發現,父母別無選擇地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最早是從父親身上觀察和思考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從母親身上觀察和思考什麼是女人,什麼是妻子,什麼是母親;從父母身上觀察和思考什麼是愛情和婚姻。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家庭有了孩子之後,夫妻關係遠遠讓位於親子關係,特別是父親的地位顯著下降。有些母親經常在孩子麵前貶損丈夫“窩囊”、“沒本事”。對於孩子來說,父親的權威性就沒有了,榜樣就倒塌了。兒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學習是觀察學習。有教育意識的母親應該在孩子麵前盡量維護父親的形象,引導孩子尊重父親。最好的家庭教育應當是父母聯盟。

由此引出一個重要原則:在家庭關係中,不宜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而應該是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因為,夫妻關係的穩定最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在這方麵,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麵試官蔡佩蓉女士做出了榜樣,她自己雖然事業很成功,卻總是稱讚丈夫是家裏的大英雄。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就是她處理家庭關係的基本原則。顯然,這是一個有胸懷、有智慧的好母親。

我想忠告天下父親幾句話:再好的母親也不能代替父親,再好的父親也不能代替母親,父母攜手共育希望才是教子成功最可靠的保障。

客觀地說,今日中國,母親是家庭教育“最可愛的人”,是絕對的主力軍,父教的作用發揮得如何也往往取決於母親的態度。比如,這本《好好做父親》最適合18歲以下孩子的父親閱讀,可能也要通過母親的努力才能到達父親的手上,而母親可能先睹為快。當然,母親讀《好好做父親》也會開卷有益,母親讀了可以與父親交流。

必須聲明,我們對天下的父親也充滿信心,因為我們絕對相信,父親也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庭。我們對父親敬贈一句忠告:做好父親的男人才是真正成熟的男人。

2012年11月18日於北京世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