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女,江蘇鎮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畢業於鎮江中學,1951年7月畢業於複旦大學教育係。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執行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現任上海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首都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教師研究會會長。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及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198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主要著作:《於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究》、《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於漪文集》、《於漪教育文叢》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於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十盒。於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錄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課。
卓越之路
五十五載鑄師魂
一、高尚的師德風範
於漪說過一段意義深刻的話,“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語言文字讀寫聽說訓練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係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係和價值體係,她與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聯係在一起的。”這既是於漪幾十年語文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當今倡導的語文教學中力推素質教育的一種嶄新理念。她把深厚的愛國情感和強烈的敬業精神聚焦在課堂教學之中。於老師常說,上課是教師“用生命在歌唱”,教師需“激情似火,點燃學生求知欲望”。她執著地要求自己,教課一定要教到學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直至終身難忘。通過幾十年來不懈努力,於漪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引領人。成為語文教育改革的典範。教師要有育人的真本領,不僅身正,更要學高,於漪老師先進的語文教學理念和身體力行的實踐,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高度評價。在她的教學生涯中開了近2000節公開課,凡是觀摩過於老師上課的學生和同行,無不為她的蘊德育於語文之中的教學藝術所吸引、所折服。近五十堂公開課被媒體錄象、傳播,已作為教師教學研究和培訓的經典。
二、樹魂立根,教會學生做人
幫助學生塑造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魂”,紮下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成為於老師畢生的不朽使命。半個多世紀來,幾十年的春風化雨,於老師用心“育人”是始終如一的,在她眼中,教育事業是培養下一代愛國主義的事業,也是愛的事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於漪就開始實施德育滲透學科活動,使教育學生樹魂立根的目標落到了實處。同時,她還注重增強學生“做人”的意識,今日學生,明日人才。學生一進校就向他們灌輸“做人”的意識,把“學知識”和“學做人”結合起來,並千方百計把文字表達的內容內化為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自覺的行動,讓“魂”、“根”銘刻學生心中。
於漪對每個學生都滿腔熱情。1975年,她帶了全校一個最亂的年級,全年級11個班級,幾乎班班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班主任隻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經過於漪和年級組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年級麵貌發生根本改變。1977年,這個年級被評為上海市先進集體。其中有兩個班的高考錄取率達100%。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她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曆史使命結伴同行。
三、開拓創新,始終站在時代的製高點
“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是於漪老師的一種追求,也成為於老師永不停步執著追求的內在驅動力。她認為,重要的理論反複學,深刻領會其實質;緊扣業務深入學,要學以致用;拓開視野廣泛學,不斷完善自我。
她一再強調,要做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在德、才、識、能方麵自覺鍛造。幾十年來,於漪老師常說:“我這一輩子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我橫比豎比,量別人量自己,越比越覺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動力,我覺得做老師最重要的是自己內驅的動力。”
為此,她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達到三個“製高點”,做到三個“瞄準”。三個“製高點”就是要站在時代的製高點上,始終把培養現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站在戰略的製高點上,把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到關係到國家的未來、關係到民族的素質戰略的高度;要站在與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競爭的製高點上,顯示民族的誌氣和自尊,顯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個“瞄準”,就是瞄準二十一世紀的基礎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學生培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有用之才;瞄準國外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的教育,從嚴治學,發奮圖強,教出水平;瞄準國內、市內兄弟學校的教育經驗,博采眾長,力求少走彎路,教出特色。
於漪老師五十多年教學生涯中,一直致力於教學改革與創新,提出了一係列前瞻性、創造性的觀點主張。
在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上,於漪曾提出兩次重要的語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導的“弘揚人文”的主張,都在語文教育思想發展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於漪在不同的時期都有她與眾不同的創新思想。早在80年代,於漪就明確提出全麵育人”觀點。90年代初,於漪又撰文指出把培養“現代人素質”的要求率先提到了全體語文教師的麵前,賦予培養目標以新的時代內容,不能不說是創造性的真知灼見。90年代中後期,於漪又旗幟鮮明在她《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在語文教育界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推動了語文教育界關於語文學科性質的新一輪討論,並使這場討論最終在“人文性”上達成共識,寫入了教育部新頒發的全日製初中、高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四、嘔心瀝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獻不圖名利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於漪老師深刻體會到,學校的質量說到底是教師的質量,教師隊伍的未來希望在青年教師。為了讓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她首創了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就是組成培養的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製,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隊伍的成長。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於漪老師共“帶教”100多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經她帶教的青年教師,一個個都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湧現出了一批象程紅兵、陳軍等知名的教學能手,這當中凝結於漪老師大量的心血。在於老師所帶教的本校青年教師中,有的已被評上特級教師,有的多次在全國的教學大賽中獲獎,有的已走上領導崗位,可謂“桃李滿天下”!
於漪老師退休後,仍致力於教育事業,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中華教育革命性變革的宏偉事業中。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於老師參加了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的審定,作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學教師,她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於老師還是華東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等四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她不顧年事已高風塵仆仆地趕到江蘇、浙江等地講學,傳授現代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念;她還是上海市白玉蘭的遠程教育網客座教師;為雲南思茅地區、紅河地區、三峽庫區、新疆等地老師們講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和她對教育的那片赤誠的愛,她走出上海,為全國教育服務。
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發表後,於老師積極響應,她提出了要樹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她呼籲要從當前中小學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重智輕德的重圍中“突圍”出來,教育要“育人”不能隻“育分”。她在《要有一顆紅亮的心》一文中寫道:“心中絕不是隻裝著自己,而是裝著他人,裝著集體,裝著國家興衰,裝著百姓安危,裝著世界風雲”,殷殷關切之情,溢於言表。她對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的獨到見解,成為了上海市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主題,並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這當中凝聚著的這位終身奉獻於華夏教育事業的老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