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清晨,佛陀正在竹林精舍之中參悟禪理,靜默之時,忽然有一位怒氣衝衝的婆羅門衝進他的精舍來,而且一見到他就惡言相向。此人之所以硬闖進佛陀的精舍大聲咒罵,皆因他的同族之人都到佛陀這裏出家,才使他如此大發瞋火。
佛陀默默地聽完他的無理怒罵,然後等他情緒稍微平穩一些的時候,問道:“婆羅門,你的家中偶然也有訪客去吧?”
婆羅門不解其意,依然口氣不善地答道:“當然有,何必問此!”
佛陀接著說:“婆羅門啊,那個時候,偶爾你也會對客人熱情以待吧?”
婆羅門說:“那是當然的啊!”
佛陀微微一笑,接著又說:“婆羅門啊,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你準備的菜肴應該歸誰呢?”
婆羅門此時怒氣已經消去了一些,回答說:“要是客人不吃的話,那些菜肴隻好再歸於我!”
佛陀以慈悲的眼神盯著他看了一會兒,然後沉靜地說:“婆羅門呀,你今天在我的麵前說了很多難聽的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你剛才所有的無理謾罵,都將再全部歸於你!婆羅門呀,你可知曉,如果我被你謾罵,而再以惡言汙語相向時,就像主客在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聽完佛陀的話,婆羅門似有所悟,然後佛陀又為他說了以下的偈語:“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會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於自己,也能勝於他人。”
佛陀的偈語真正敲醒了婆羅門,後來,他就在佛陀門下出家,不久成為阿羅漢。
寬恕別人,不僅能感化他人,最重要是自己的內心可以得到平和、安寧。
剛破曉,一位居士抱著水果和香燭,興衝衝地趕到寺院想參加寺院的早課。誰知才一踏進大殿,從裏麵突然跑出一個人,正好與他撞個滿懷,他手中的水果、香燭頓時灑了一地,這位居士看著滿地狼藉,忍不住粗聲粗氣地叫道:“你看你!幹什麼這麼粗心,你怎麼給我一個交待?”
那人本來很有歉意,但一看他態度這麼粗暴,非常不滿地回敬道:“我又不是故意的,頂多賠個禮,給你撿起來就行了,你為什麼這麼凶?”
居士更生氣了,大聲說:“你這是什麼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
接著,兩人彼此咒罵,互相指責的聲音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此時正好從此經過,就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地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對人恭敬,就是善待自己。一位成功人士說:“為競爭對手叫好,並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為對手叫好,非但不會損傷自尊心,相反還會收獲友誼與合作。”為對手叫好是一種美德,你付出了讚美,得到的是感激。為對手叫好是一種智慧,因為你在欣賞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為對手叫好是一種修養,為對手讚賞的過程,也是自己矯正自私與妒忌心理,從而培養大家風範的過程;為對手叫好是一種謀略,能做到放低姿態為對手叫好的人,那麼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會成功。
智者,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
雪峰禪師在給弟子們講禪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心情不佳,倒了一杯茶,想了想,又倒了一杯酒,一起放在桌上。
看著桌上的茶和酒,遲疑著不知要先喝哪一杯才好。他想:心情不好的時候應該喝酒,因為喝了酒,一醉解千愁,可以沉沉地睡去。於是端起了酒,但是隨即又想:心情不好時應該喝茶,因為喝了茶,使人清醒,情緒清明了,煩惱自然就消散了。想來想去,正不知怎麼才好時,突然聽到桌上的茶說話了:“我是百草之王、萬木之心,從前都是供奉帝王之家,出入五侯的宅院,當然要先喝我了。”
人見茶這樣說,便要伸手端起茶,誰知酒立刻笑了起來:“真是可笑!從古到今,茶賤酒貴,帝王喝了酒,自稱萬歲;大臣喝了酒,就無所畏懼。連能定人生死的神仙都喜歡酒的供奉,茶怎麼能比呢?當然是先喝我了!”
茶怒道:“我是茗草,是萬木之心,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天下的名僧大德也都知道,喝了我可以使神智清明。供養彌勒、奉獻觀音亦少不了我,千劫萬劫以來,連諸佛都欽佩。而酒隻能使家財敗壞,使人淫亂,隻要喝上三盞,就會罪孽深重,世上的錯事不知有多少是酒的唆使?”
酒很不服氣:“茶是平民之物,一文錢就能喝飽,好酒卻是貴人公卿所夢寐以求的。酒會讓趙主彈琴、秦王擊缶。茶呢?不能喝了茶而高歌,也不能喝了茶而跳舞,你不見古來的詩人才子,都借了酒興,才有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如果光喝茶水,誰敢動管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