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聽說過新疆的天山有冰山,東北有冰山,其實,真正的冰山不是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裏。在南極和北極附近的海麵上,漂浮著許許多多的冰山。有人統計過,在南極周圍的海域裏大約有22萬座冰山。據說每年由上百條從格陵蘭島流向海洋的冰川中可斷裂出1萬~1.5萬座冰山。其中,最高的冰山可高出海麵134米;最長的冰山長350千米;冰山的寬度最大的達96千米。南極冰山的形狀雖是千姿百態,但以頂平矮長者居多,像許多巨型“冰壩”,橫排在海麵上。北極海麵上的冰山比南極要少得多了。從北極的冰蓋每年斷裂出的1.5萬座冰山中,約有400座向南漂移達紐芬蘭海域。北極冰山的形狀多不規則,以尖而高者為多,遠遠望去好似兀立的峰巔。在北極海域也曾發現過兩座最大的平頂冰山,長度分別為12千米和7千米,厚度為100米~200米,人們將其稱為“浮冰島”。冰山的體積90%處於水下,這是因為冰的密度約為水的密度的90%的緣故。因此,露出海麵的冰山,隻是整個冰山體的一小部分。你若乘船到南極去,路上最危險的莫過於遇到冰山了,冰山在解凍過程中會突然破碎和翻轉,船舶若是遇上,豈不是凶多吉少。
天寒地凍的極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冰山在海中漂移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兩極地區日照短,氣溫低,終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這些厚厚的冰雪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冰蓋”。處在冰蓋邊緣的許多“冰舌”,直接伸進海洋裏。在長期狂風巨浪的衝擊下,這些“冰舌”便從冰蓋上斷裂分離開來,搖身一變就成了漂浮在海水中的冰山。在海浪和海流的推動下,這些冰山便開始了它們隨波逐流的“流浪生涯”。在南緯35度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都會發現源自南極的冰山。而北冰洋中的冰山是通過格陵蘭海、挪威海和白令海峽,分別進入大西洋和太平洋,更遠的可能到達紐芬蘭海域和日本海北部。其實,這些冰山並非海水的凍結形成的。而是大陸冰或陸架冰的斷塊。因此,它是純粹由淡水結的冰,是固態的冰川水。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把兩極的冰山運到缺淡水的地方使用。
大洋冰山是怎樣的呢?
大洋中的冰山景色是非常奇特的。真正的冰山是高出海麵5米以上,漂浮在深海中或擱淺在淺海及岸灘上的巨大冰塊。冰山的高度可達幾十米至上百米,長度通常在幾百米到幾十千米,最長可達數百千米。冰山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課桌或辦公桌,稱為桌狀冰山;有的像金字塔,上細下粗,稱為尖頂冰山;有的就是個長方形的龐然大物,稱為冰島;有的狀如樓閣;有的狀如城堡;有的狀如平頂、尖頂的山峰等。但總體來講,冰山可分3種形狀:平頂形、圓頂形和破損形。平頂形冰山主要是從陸緣冰斷裂下來的,表麵光滑平坦,水上部分的高度為30米~40米,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大5倍,長度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等,個別的可達幾百千米。圓形的冰山則是從南極大陸的冰下山穀流向大海出口的冰川末端斷裂下來的。冰川沿著不平的穀底流動,內部出現縱橫交錯的裂縫,在那些深的裂縫處分離出一座座的冰山。冰山是在接近大洋時,在海水、空氣溫度和海浪的中擊作用下不斷融化慢慢形成圓形的。由於冰山各個部分受到作用程度的不同。因此,冰山經常自動傾斜,翻轉的事也經常發生。因此,當船舶航行時,靠近破損的冰山是相當危險的。
海冰與冰山是什麼關係呢?
你知道海冰與冰山冰有什麼區別嗎?實際上,海冰與冰山冰完全不同,海冰是海水結冰,冰山冰是淡水結冰。海冰是海水在零下1.9℃以下凝結而成。結冰初期,海冰的鹽度為2~10,隨著結冰速度的加快,許多鹽分便析出附著在冰晶之間,此時海冰周圍海水的鹽度也大大增加。正因為如此,當把海冰溶化後,所得到的水就不是淡的而是成的了。海冰的厚度一般不超過3米,形狀也呈鱗片狀,與岸邊連片的海冰,多數是固定冰;被風浪衝撞成塊,漂流在海洋中,往往會形成流冰群,而冰山冰是淡水冰。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想利用極地冰塊補充淡水而不用海冰的原因。不管怎樣,當海冰和冰山冰超出常量時,往往會影響環境,造成大範圍的氣候異常。這一異常現象,已引起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
北冰洋的海冰獨特之處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