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的冰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在冬季,它是世界上惟一可以步行通過的大洋,它的大部分海域都被平均厚3米的冰層所覆蓋。
冬季,北冰洋海冰的總麵積在1000萬平方千米~1100萬平方千米之間,占整個北冰洋(1478萬平方千米)麵積的68%~74%,夏季雖縮小為750萬平方千米~800萬平方千米,但也占整個北冰洋的50%~54%。在北緯60度~75度的海區,海冰的出現是季節性的,常有一年的周期。而邊緣海區,冰蓋邊界不固定,隨著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往往可以變動幾百千米。北冰洋的冰蓋各地性質不同。在北冰洋的亞洲、歐洲沿岸各邊緣海,除了挪威海和巴倫支海的西南部,因為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季一般不結冰外,其他海區冬季都會形成0.5米~1.8米厚的岸冰和當年冰,到夏季大部分融化。但在這些海區,即使在溫暖的7、8月份,沒有破冰船也難以通航。北冰洋中部和距北美大陸不遠的洋麵,即使在夏季(7月~9月),仍然覆蓋著厚厚的冰層,人們把這些地區稱為永久冰區。由於風、洋流和冰層相互擠壓的結果,永久冰區並非想象中的連片冰原,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北極冰叢、浮冰、冰山和冰島所組成,冰塊之間分布著冰溝、冰窟窿,還有凍結不久的當年冰。
海麵可能會下凹嗎?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常會用“一碗水端平”來形容對事物處理的是否合理的尺度,也就是說,水麵應該是平的。但是,法國科學家用“地形試驗鏡”號衛星上的雷達測得,波多黎各海域50千米範圍內的海麵竟然凹下了30米。而且這個衛星高度約1300千米,測定軌道和海麵間距離的精度可以達到正負10厘米,應該說是相當準確的。那麼,海平麵這種下凹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參加該衛星設計的美國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水下山脈吸引海水所引起的。在這裏,水下地形是隆起成凸狀的。
為什麼裏海的水位會上升呢?
裏海位於歐亞大陸之間,南岸屬於伊朗,東、西、北岸屬於俄羅斯。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它長約1200千米,寬平均為320千米,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等大小130多條河的河水流入。長期以來,裏海的水位特點是不斷下降,麵積在不斷縮小。而令人驚奇的是,裏海的水位有時也會呈上升趨勢。據1994年11月29日俄羅斯《消息報》稱,裏海的水位比1929年時高出了2米多,造成裏海西北部的土地減少。一些科學家分析,裏海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氣象條件的變化或地殼構造的變動;還有海陸和大氣的相互作用等原因造成的。
黃河三角洲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黃河是世界聞名的河流。現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是1855年以後形成的。黃河三角洲在形成時,有一定的演變規律。首先,在三角洲上黃河沿北東方向入海,並以此為軸線,先向南擺動,後向北遷移,最後又回到原來的部位,開始新的擺動。黃河三角洲每完成一次循環大約需要50年的時間。由於河道的決口改道及人為扒口改道,使得黃河的頂點下移,而後圍繞著新的頂點又開始新一輪的擺動變化。1855年以來,黃河已經曆了兩次大規模的演化,一次是1889年~1934年期間,河口圍繞著寧海頂點決口改道擺動5次;另一次是1934年以後,圍繞著寧海以下的漁窪為頂點改道將近5次。每一次都各自形成5個相互套疊的舌狀三角洲,每完成一次舌狀三角洲大約需要10年時間,黃河三角洲就是這樣年年向海中伸展,迅速造陸的。
三角洲通常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良好地區,是港口、航運和工商業經濟繁榮的地區,是海塗利用和發展農業的地區,是油田開發的基地;三角洲海區是營養豐富、魚類繁衍的地區。因此,三角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黃河三角洲。人們已經合理地利用黃河口擺動這一自然規律,使其依照人們的意圖來造陸填海。我國的勝利油田就是利用黃河含有巨量的泥沙,可以很快造陸的特點,利用人工改道黃河。使它向著已探明有油的海區迅速淤積,變海上勘探為陸上勘探的。多年來,勝利油田使用這個方法在幾個油田上都獲得了較大的效益。因此,也可以說黃河為油田的開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