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神奇的海洋探秘(1)(2 / 3)

考察站可以建在浮冰上嗎?

一般地說,建立考察站不是在沿岸就是在島嶼上,而浮冰是流動的,上麵怎麼能建立考察站呢?實際上,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極地工作者們,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極地的浮冰上建立考察站了。由於浮冰是流動的,所以在浮冰上建站的困難很多,第一個困難就是冰雪融化問題。即使在北冰洋,夏季也會遇到冰雪融化,雪水會流入考察隊員住的房屋和帳篷;第二個困難是北冰洋處於北極,一到冬季,嚴寒、暴風雪以及漫長而又昏暗的極地之夜又給考察隊員帶來新的麻煩;第三個困難也就是最大的困難,由於冰塊是在運動的,冰塊之間的擠壓會造成冰原破裂,若冰裂之處正好是建站的地方,裂縫又恰好穿過帳篷,那麼不僅會使帳篷倒塌,裏麵的全部設備會沉入大海,連考察隊員的生命也將受到威脅。總之,無論是在浮冰上建站,還是在浮冰上工作都是非常危險的。盡管如此,為了科考工作的需要,科考隊員們還是要冒著生命危險,把站建在浮冰上。

海冰觀測包括哪些內容?

每到冬季,我國都要派出觀測人員對海冰進行觀測考察。海冰觀測的主要內容包括浮冰觀測、固定冰觀測和冰山觀測。海冰觀測項目有冰量、密集度、冰型、表麵特征、冰狀、浮冰塊大小,浮冰飄移方向和速度、冰原及冰區邊緣線。對於固定冰觀測項目還有冰型和冰界等。具體來說,就是有堆積量、堆積高度、固定冰寬度和厚度。冰山觀測項目有位置、大小、形狀及漂流方向和速度。海冰的輔助觀測項目還有海麵能見度、氣溫、風速、風向及天氣現象。通過這些海冰觀測記錄的結果,分析人員就可以作出準確的分析預報了。

實際上,海冰監測係統就是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對海冰的分布、類型、生成、發展以及消融等過程進行全天候的監測的綜合係統。它的主要監測手段包括沿岸海洋站海冰觀測、破冰船海冰觀測、雷達測冰、飛機航空遙測,衛星遙感和各種規模的聯合海冰試驗。過去常采用的是目測與器測相結合,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開始采用衛星海冰觀測和航空遙測。衛星海冰觀測是通過可見光照相、微波輻射計、多孔徑雷達、紅外輻射儀等一起對出現在海麵上海冰的厚度、密集度、冰類型等進行遙測。航空遙測海冰的優點是不受雲的影響,分辨率高,所獲資料豐富;不足的是飛行頻率較低,天氣惡劣的情況下不能飛行。而衛星遙感測冰的優點是監測時間長,可同時進行大麵積的監測。在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中就采用了衛星紅外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監測手段,配以飛機和現場冰雷達、冰鑽進行綜合海冰觀測調查。

海冰的冰期是怎麼規定的?

海冰的結冰期是不同的,有的結冰時間長,有的結冰時間短。海冰冰期的長短與氣溫和其他因素都有關係,因此,冰期是在變化的。那什麼叫冰期呢?冰期就是指冰可以維持的時間,自出現海冰之日起至冰消失之日止的這一時段。最早出現海冰的日期叫初冰日,而終冰目是指冰最後消失之日,在一個冰期內結冰日隻能有一個。如果氣候變暖,冰化了一段時期後又出現結冰,則終冰日以最後終了的日期為準。我國海區的終冰日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之間。冰期是用初冰日起至終冰日止的一個時段的天數來表示的。這與實際有冰的天數不一樣,也不能表達實際有冰的程度,但是它能說明氣候冷暖和變化特征。冰期與海冰的生成、發展、持續時間、分布及其活動變化規律有關。海冰本身各要素還隨著有關的水文、氣象、地形等因素而發生各種變化呢。

海浪觀測是怎麼回事?

海浪是重要的水文要素,海浪觀測的主要對象是風浪和湧浪。風浪是由當地風引起的,並且直到觀測時仍處於風力作用下的海麵波浪;而湧浪則是風浪離開風的作用區域後,在風力甚小或無風水域中依靠慣性維持的波浪。風浪和湧浪包含有巨大的能量,它能使船舶搖擺顛簸、船速減小、航向偏移,甚至會造成沉船事故,對航海、捕撈和其他海上作業危害性很大;風浪和湧浪的衝擊力對海岸防護、港口碼頭、防波堤等都有很大的破壞作用;風浪和湧浪對泥沙有搬運作用,甚至能使海港淤積、航道變淺、影響船隻進出港口。據記載,在一次大風暴中,巨浪曾把1370噸重的混凝土推動了10多米,激起60米~70米的水柱,甚至把萬噸級的油輪衝上岸來,折成兩段。然而,海浪也有可利用的一麵:海浪會促進海水上下層的混合,使混合後的水層中富有氧氣,可以滿足海水中魚類和其他動植物的生長需要;海浪的巨大能量又可以進行波浪發電,為人類提供巨大能源。由此可見,觀測海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