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裏的變化怎樣才能觀測得到呢?
人們在岸邊建立的觀測點,觀察的隻是近岸的海洋變化。那麼,大海之中的變化怎樣去觀察呢?我國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已研製出一種無人操作的海洋觀測工具——海洋自動觀測浮標。浮標是一種新型現代化的海洋觀測工具,它幾乎可以觀測所有的海洋水文氣象要素,它具有無人現場管理,長期、定點連續觀測,實時傳輸,資料快速處理,所獲資料質量可靠等特點,可直接為海上的交通、油氣勘探開發、軍事活動、沿海工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等服務。因此,海洋浮標觀測對我國的海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洋常規觀測是怎麼回事呢?
大海是那樣變化莫測,那麼,怎樣才能了解海洋的秘密,又怎樣才能掌握海洋的變化規律呢?那就要對海洋進行常規觀測。可以這樣說,海洋常規觀測就是觀察大海變化的最基本的手段。海洋常規觀測就是海洋工作者們利用各種海洋儀器,把大海每天的微小變化記錄下來,形成寶貴的海洋觀測資料,這些資料就是從事海洋預報和科學研究的重要科學根據。平時人們常說的潮汐現象、海平麵升降、海水表層溫度、鹽度的變化等,都是通過觀測資料經過分析得出來的。海洋常規觀測是每天都不能間斷的,無論嚴寒酷暑,海洋工作者們總是要認真地履行他們觀察、記錄海洋現象的職責。目前我國已具有幾十年的係統海洋觀測資料,這些資料已經在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海岸工程建設、海洋交通運輸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行海洋常規觀測,首先是必須選擇合適的常規觀測點。中國的海岸線有18000千米長,海域麵積有300萬平方千米,怎樣才能把海洋的各種變化都觀測下來呢?我國的海洋科技工作者經過周密的考察,在每個海域的沿岸都選擇出適宜的地點,這些點就是通常所說的觀測點了。海洋觀測點的選擇不是隨意的,而是選擇在有代表性的海濱,以便於在岸邊進行水溫、鹽度、潮汐、海浪、海冰、氣象等觀測。通過在這些點觀測的資料,基本能如實地反映出周圍海域的水文氣象狀況。我國在三大海區如北海、東海、南海均建立了多個常規觀測點。但是,岸濱常規觀測點的位置不是永恒的,它要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海洋觀測點的遷移、增設與取消都是常有的事。為了使觀測點選擇更合理,海洋科技工作者們還要經常對觀測點進行考察與論證。
海濱觀測是怎麼回事呢?
海濱觀測是為了獲得某些準確的海洋數據的重要來源,在海濱的固定地點所進行的水文觀測。海濱觀測是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海洋環境研究和海洋開發的基礎工作。開展海濱觀測工作,進行長期定點連續觀測,是了解和掌握海濱水文、氣象狀況及其變化規律的基本手段。我國已有60多個海洋站的各種觀測項目均屬海濱觀測。海濱觀測是一種不用船隻,在一年365天都要連續觀測的一種方式。這種觀測所獲得的資料是我國的重要海洋觀測資料之一。
利用海洋觀測站進行海洋觀測是獲取海洋資料的最直接途徑。我國在沿海及島嶼設有海洋站、驗潮站、水位站、測冰雷達站200多個。其中,海洋站65個,永久性驗潮站70多個,監測海上台風的雷達站6個,測冰雷達站1個。這些台站是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一些台站正按照現代沿岸海洋觀測係統的建設要求進行改建和擴建,實現從網上實時發布數據。現在,國際上的自動化站正在逐步取代曆史上的常規觀測站,我國第一個無人自動化觀測站也於1989年5月在呂泗平台建成。我國最早的潮汐觀測站是設在青島港,於1900年開始觀測。後來,根據需要,青島港的潮汐觀測站遷移到小麥島,改建成我國海洋站中第一批自動觀測站。
祖國版圖上最南端的海洋觀測站是哪裏呢?
南沙群島是我國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南端,島礁最多,分布海區最廣的一個群島,南沙群島的特點是島、礁、灘和沙洲多。有些暗礁在漲潮時淹沒,退潮時露出,我國最南端的海洋觀測站,就建在其中一個露出水麵隻有一張桌麵大的暗礁上,這個暗礁就叫永暑礁。你知道南沙海洋站距離祖國大陸有多遠嗎?它約有740海裏,離西沙群島的永興島還有440海裏。它在太平島至南威島之間,位於南海中央航線和南華水道交彙處,西北距越南金蘭灣約250海裏。可以說,南沙海洋站是我國最現代化的海洋觀測站,也是祖國版圖上最南端的海洋觀測站。
南沙海洋站是在一張僅有桌麵大的暗礁上建立起來的,可是,在一個隻有一張桌麵大的暗礁上要建立一個海洋站該是多麼不容易啊!為了建這個海洋站,中國專門派了44名海洋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了南沙群島考察隊,乘“向陽紅5”號海洋科學調查船赴南沙海域進行海洋站選點勘察,最後根據勘察分析,得出了永暑礁適合建站的結論。1987年年底,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在南沙群島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並配備必要的觀通器材和海洋觀測儀器,從事海洋觀測。建設南沙海洋站的工程於1988年2月正式動工,1988年7月全部結束,並於7月10日成功地發射了南沙站海洋水文氣象觀測資料訊號,為我國海洋事業寫下了新的篇章。1988年8月2日,在南沙永暑礁上還舉行了海洋站落成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