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海洋與人類的關係(5)(1 / 3)

那麼,“厄爾尼諾”給人類帶來哪些災難呢?每當“厄爾尼諾”降臨,南美洲西海岸海域的海水溫度會迅速升高,生活在這一海域的冷水性浮遊生物和各種魚類大量死亡,海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與此同時,以魚為食的各種海鳥,也因缺少食物而大批餓死;死魚、死鳥漂浮在海麵,腐爛後,使海水變得腥臭難聞,而引起大麵積的海洋汙染;同時,又會導致瘧疾、霍亂等疾病的大規模暴發。沿海地區的氣候出現反常,炎熱地區溫度驟降,寒冷地區溫度驟升;多雨地區出現幹旱,幹旱地區則連日暴雨。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會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表現為旱災增多、洪水頻發、暴風雨肆虐、酷熱難當等。

近些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多次幹擾人類的正常生活,最震驚世界的一次可算199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了。1997年,我國華北、東北廣大地區,出現了50年來罕見的持續高溫悶熱天氣,氣溫連續半月徘徊在37℃左右。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少雨,旱情急劇發展,全國農作物受旱麵積達3.2億畝。與此同時,廣東省的某些地區的短時降雨量卻達到百年一遇的最高值,個別地區因為高強度降雨引發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場近20年來最嚴重的暴風、雨、雪侵入了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使得智利從北到南,形成了一個長達1300多千米的受災區。熱浪還大舉襲擊了亞歐大陸的其他地方。總之,這一次“厄爾尼諾”給歐洲、亞洲、拉美、澳洲及非洲的許多國家造成2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達300多億美元。

赤潮是怎麼回事呢?

赤潮是海洋受到汙染後所產生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它的直接原因是由海水中有機物和營養鹽過多而引起的。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的富營養化現象的水域中。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迅速繁殖,一些浮遊生物甚至暴發性繁殖,大量消耗了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惡化,成為赤潮,使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通俗地說,引起赤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海水汙染。因為人類在近海區域活動多,海洋汙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隨之逐年增加。

一旦在海域內發生赤潮,會給在海洋中生活的其他生物、給海洋環境乃至生活在這一海域沿岸的居民造成嚴重危害。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能將魚、貝類的呼吸器官堵塞,造成大批魚和貝類的死亡。這些被赤潮毒死的魚或貝類在海水中能繼續分泌毒素,又危害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長。赤潮生物的殘骸在海水中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局部海區的海水發臭,惡化海洋環境。如果人食用了被赤潮汙染的魚或貝,還能造成死亡呢。因此,防止赤潮的發生是許多海洋科學家十分關注的課題。人們都形容赤潮是海洋生物的殺手,因為赤潮的頻繁出現,會使海區的生態係統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會造成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

赤潮不僅能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使海中浮遊生物死亡殆盡,使遊動能力強的魚蝦改變繁殖場所,海水養殖絕收.海水變色發臭,危害水產、海洋生物資源,同樣也危及人類的健康。人如果吃了受赤潮汙染的海產品或在赤潮海域內遊泳也會中毒甚至死亡。比如,食用了赤潮海域的魚蝦貝類等水產品,就可導致人體中毒事件。1986年,我國福建東山縣的居民因吃了赤潮發生區的“菲律賓蛤仔”,就曾造成136人綠甲藻中毒、1人死亡的悲劇。

渤海的汙染狀況如何?

在中國四大海區中,渤海三麵環陸,一麵臨海,海岸線總長為3784千米,總麵積7.7萬平方千米,號稱是中國的“魚倉”、“鹽倉”和“油倉”。可是今日,由於渤海海水受到日益嚴重的汙染,渤海的生態係統正麵臨生死關頭。據1995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渤海每年要承受汙水28億噸,汙物70多萬噸,承受著全國汙水排海量的13和全國沿海來自陸地汙染物的近一半。此外,作為中國第二大產油區,渤海幾乎每年都要發生多起溢油事件,原油、柴油等泄漏不斷給大海和依托大海而存在的濱海旅遊及水產養殖帶來沉重打擊。中國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結果也表明:由於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使整個渤海生態係統退化,水產資源衰竭。可以說,渤海現在正因為蒙受汙染而瀕臨生死關頭,再不拯救渤海環境,後果不堪設想。

渤海的環境惡化表現在許多方麵:一些近岸海域的汙染已經超過了海水的自淨能力,達到了臨界點。由於渤海海水受汙染嚴重,在渤海近岸的海灣和河口,出現了無大型生物區和地區性生物的滅絕。20世紀90年代以來,渤海生態係統嚴重退化,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優勢種群基本消失。大型魚類資源基本破壞殆盡,小型魚蝦資源嚴重衰退。1997年的監測資料顯示,渤海無機氯超標率為60%;無機磷超標率為68%;油類為63%。渤海海區生態係統正在失去平衡。在渤海生態係統中,經濟魚類持續減少,有的瀕危,有的絕跡。隨著物種的消失和食物鏈的斷裂,海區整個生態係統逐漸走向解體。當整個生態係統破壞到不可逆轉的程度,渤海海域就無法恢複生產能力了,這就意味著它已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