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發生最頻繁的地方在哪裏?
赤潮是一種嚴重的海洋環境汙染現象。我國海洋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發現。從1993年至1997年我國已觀察到的赤潮中,東海共發生132次,黃渤海共發生72次,南海為61次,其中東海近年來每年都要發生赤潮在19次以上。因此,赤潮在我國東海發生的頻率最高。那麼,為什麼赤潮在我國東海發生頻率最高呢?海洋環境專家根據海水富營養化容易引發赤潮的規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攜帶著大量的富營養物質流入東海是造成這一海域赤潮多發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鹽度的海水形成的鋒麵是引發赤潮的另一個原因,由於台灣暖流北上或外海海水在浙江沿海形成的鋒麵,也會使東海多發生赤潮。
赤潮的出現與海區有直接的關係。在海水流動較為緩慢、海水較淺、風力較小、水溫較高的沿岸、港灣等海域,海水容易富營養化,為某些海洋浮遊生物的快速大量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甚至可以使某些浮遊生物獨霸一方。因為這些生物的大量快速繁殖使海水中氧氣急劇下降,致使其他浮遊生物死亡、腐敗,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並進一步加劇其他浮遊生物及魚蝦的死亡,造成了惡性循環。據專家分析,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遊生物在我國沿海有63種,最多的有甲藻類32種、矽藻類24種、藍藻3種及原生動物1種,人們統稱它們為赤潮生物。
赤潮多發生什麼季節呢?
什麼季節赤潮的發生頻率高?實際監測結果告訴我們,赤潮多發生在春夏溫暖季節。而且還多發生在雨過天晴、風和日麗、海流緩慢、水溫較高的時段內。這是由於雨後的河流把陸地的大量營養物質(碳、氮、磷、矽等)衝入大海,充足的陽光可加速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大量繁殖,而海流緩慢又使其不易消散,這就使赤潮容易形成。因此,這一時段應特別加強監測,以便及早采取防禦措施。如養殖場可以采用邊人工增氧,邊提前捕獲以減少損失。
原來,胸懷無比寬闊的大海,也有被“激怒”或被“逼迫”的不得不向人們發出警告的時候。赤潮便是大海向人類發出的警告。那麼,是人們的哪些行為將大海激怒得“麵紅耳赤”呢?
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人們對農作物施以超量的化肥、農藥等,它們積累在土壤中,並隨著江河排泄入海;二是工業生產、生活垃圾和汙水被大量注入海中;三是沿海地區的過度海水養殖,過多的殘餌腐敗汙染了海水。這些因素都會使海水中的各類物質,其中包括大量礦物質和有機物不斷增加。
為什麼粵港海域的赤潮會肆虐?
1998年的3月~4月,一場來勢凶猛、規模空前、肆虐粵港海域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紅魔”——赤潮襲擊了香港和廣東,給粵港兩地的海水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這次赤潮自3月中旬開始,在香港、深圳、珠海、惠東、陽江等海域相繼爆發,所到之處魚屍滿目,臭氣衝天,香港的26個養殖區竟有24個遭劫。據統計,赤潮給粵港兩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達3.5億元之多,其中廣東近5000萬元!肆虐粵港海域的赤潮緣何而起呢?專家們一致認為,影響粵港海域的赤潮中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罪魁禍首就是米氏裸甲藻(香港稱:“螺溝藻”)和鰭甲藻,其爆發性增殖刺激魚類分泌或產生粘液,堵住了魚鰓,妨礙了魚類呼吸,導致魚類窒息死亡。同時,上述藻類又消耗了水中的大量的氧氣,造成魚類缺氧而死。
粵港海域是赤潮的多發區。據記載,1980年至1990年間,珠江口至大亞灣一帶共發生赤潮22次,進入90年代以來,赤潮發生更加頻繁,有的海域,一年內發生赤潮達4次之多。但他們大多麵積較小,且持續時間不長,因此均未引起太多的關注。1997年10月在饒平縣柘林鎮海域發生的赤潮。一下子便奪走6000多萬元的財富,人們這才開始有所警醒。1998年又爆發了規模空前的赤潮。那麼,為什麼赤潮頻繁光顧粵港海域,並且越來越嚴重呢?一個肯定的原因就是海水汙染。據統計,每年注入香港維多利亞港的汙水相當於1000個奧林匹克遊泳池的體積。廣東的生活汙水排放量從1992年的13億噸增加到1997年的29億噸,而經過處理的不足10%。隨著工業的日益發展,汙水排放量增加,汙水中大量的氯、磷造成海水的富營養化,直接刺激海藻的瘋狂增殖。另外,大量灘塗圍墾使海洋地質環境遭到破壞也為赤潮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網箱養殖對形成赤潮有什麼影響嗎?
近些年來,由於海水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海水高效養殖海產品發展速度很快,也確實滿足了人們喜食海鮮的願望。但是在海水養殖上也隱含著另一個層麵,由於網箱養殖缺乏科學性又是赤潮發生的另一重要原因。網箱越密,赤潮發生率越高,僅廣東的饒平縣柘林鎮一帶海灣,就密布著近兩萬個海水養殖網箱,大量餌料殘渣及魚類糞便沉積海底,有的地方竟厚達一兩米,每當海水泛起時,這些海底沉積物就成為海底生物的“高級營養品”了。